截至3月末,全区“四上”单位[1]14315个,较上年同期增加1273...
全区“四上”单位数量同比增长9.8%, 截至3月末,全区“四上”单位[1]14315个,较上年同期增加1273个,增长9.8%。其中,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单位4075个,较上年同期增加543个,增长15.4%,拉动全区“四上”单位数量增长4.2个百分点,拉动作用最大;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单位948个,较上年同期增加152个,增长19.1%,增速最快;规模以上服务业单位2115个,较上年同期增加231个,增长12.3%;规模以上工业单位4168个,较上年同期增加286个,增长7.4%;有资质的建筑业单位1461个,较上年同期增加144个,增长10.9%;有开发经营活动的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单位1548个,较上年同期减少83个,下降5.1%。 注释:[1]“四上”单位是指:规模以上工业、有资质的建筑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有开发经营活动的房地产开发经营业、规模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就...
内蒙古第二、第三产业单位女性就业人员占比提升,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持续推进妇女就业创业工作,不断提升女性就业质量。全区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19-2023年全区女性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女性就业人员占比稳步提升,就业性别差距不断缩小,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23年末,全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549.0万人,其中女性从业人员212.5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38.7%,比2018年末(2018年为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增加30.0万人,增长16.5%,占比提高了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女性从业人员38.7万人,占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23.0%;第三产业女性从业人员173.7万人,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45.6%。与2018年末相比,第二、第三产业的女性从业人员分别增加4.8万人和25.2万人。2023年末,全区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女性从业人员之比为18.2:81.8,与全部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30.7:69.3相比,全区女性在第三产业就业情况更为集中。从女性就业行业看,女性从业人员占比较大的行业主要有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金融业、住宿和餐饮业,女性从业人员占比分别为68.8%、68.0%、57.9%和57.8%,均超过半数,妇女就业更多倾向于服务领域。从就业地区分布看,全区半数以上女性从业人员分布在中部地区,2023年末,呼包鄂乌地区女性从业人员111.3万人,占全部女性从业人员的52.4%,比2018年末增加31.2万人;东部地区就业规模相对稳定,但女性从业人员占比较高。其中,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呼伦贝尔市女性从业人员占当地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43.3%、42.0%、41.5%和40.3%,均超过全区平均水平;西部地区女性从业人员增速较快,巴彦淖尔市、阿拉善盟和乌海市女性从业人员分别较2018年末增长27.2%、25.8%和22.2%,增速均快于全区平均水平。
就业是民生之本。五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持续深化就业优先战略...
内蒙古第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就业规模持续扩大, 就业是民生之本。五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持续深化就业优先战略,深入实施就业扩容提质工程,促进更高质量充分就业。全区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显示,2019-2023年全区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为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大局奠定了良好基础。一、就业总量持续扩大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全区就业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末,全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549.0万人,比2018年末(2018年为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增加71.5万人,增长15.0%。其中第二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168.4万人,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380.6万人,较2018年末分别增加22.8万人和48.7万人,分别增长15.6%和14.7%。第二、三产业就业之比为30.67:69.33,与2018年末基本持平。二、第二产业就业“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夯实党的十九大以来,内蒙古立足资源禀赋优势,聚焦产业升级转型,培育和发展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持续壮大,带动行业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末,全区制造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83.1万人,占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15.1%,位居各行业首位,继续发挥稳就业重要作用。建筑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42.6万人,比2018年末增加7.9万人,增长22.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为19.3万人,采矿业为25.8万人,分别较2018年末增加0.6万人和0.04万人。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随着服务业新经济、新动能的持续发力,全区新兴服务业就业规模不断扩大,比重稳步上升,结构明显优化,成为带动全区经济增长、吸纳就业人员的重要力量。2023年末,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金融业为主的新兴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89.7万人,占全区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16.3%,比2018年末增长7.0%。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34.8万人,较2018年末增加9.8万人,增长39.1%;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18.5万人,较2018年末增加5.7万人,增长44.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9.8万人,较2018年末增加2.1万人,增长27.2%。新兴服务业为扩大就业提供了新机遇。四、呼包鄂乌城市群就业吸引力不断提升随着呼包鄂乌城市群区域协同联动发展,资源要素配置和生产力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持续提升。2023年末,呼包鄂乌地区法人单位从业人员292.6万人,占全区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53.3%,就业规模比2018年末增加75.6万人,增长34.8%。其中,呼和浩特市法人单位从业人员107.4万人,比2018年末增加39.1万人,增长57.2%,就业总量和增速均居各盟市首位。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分别为184.9万人和55.7万人,较2018年末分别增加10.4万人和7.9万人。
1-2月份,全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
1-2月份全区工业生产总体平稳, 1-2月份,全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宏观政策落实落细,不断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大力培育新动能新优势,全区工业生产呈现平稳增长态势。 一、基本情况 (一)工业生产总体平稳1-2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从三大门类看,全区规模以上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制造业增长10.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7.1%,分别拉动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个、3.2个和1.3个百分点。 (二)六成行业和产品实现增长1-2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38个大类行业中,有26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增长面为68.4%。其中化学、计算机等16个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在统计的234种工业产品中,139种产品产量实现增长,增长面为59.4%。 (三)制造业贡献显著1-2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对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5.5%,是支撑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0%,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0.9%,医药制造业增长18.4%,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6.1%,均高于全区规模以上制造业平均水平。 (四)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一是高技术制造业保持高增长态势。1-2月份,全区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6%,高于全区规模以上工业18.8个百分点,不断引领全区工业经济向新发展。二是工业新动能加速成长。1-2月份,全区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0.5%,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9.5%,现代煤化工产业增长33.5%,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增长51.9%,均高于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三是绿色转型加速推进。1-2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增长3.8倍,风力发电机组增长2.4倍,单晶硅、多晶硅和稀土磁性材料等新材料产量分别同比增长43.5%、47.8%和66.2%。 (五)盟市工业“11增1降”1-2月份,全区12个盟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1增1降”。其中,增速排名前三位的是包头市、赤峰市和呼伦贝尔市,分别同比增长16.0%、11.8%和9.8%;乌海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9.4%。二、存在问题 (一)采矿业拉动不足1-2月份,全区规模以上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较2024年回落2.2个百分点,拉动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3个百分点,较2024年减少1.1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较2024年回落2.3个百分点,对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拉动由2024年的2.2个百分点减弱至1-2月份的1.2个百分点。 (二)大型企业增速放缓1-2月份,受煤炭、钢材等大宗工业品库存高位、原材料价格波动及下游囤货意愿不强等因素影响,全区规模以上大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低于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三)产销水平不及上年同期1-2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为94.0%,较去年同期回落1.6个百分点。全区38个行业大类中,超五成行业产销率低于上年同期。其中,全区规模以上制造业产销率为91.2%,低于全区规模以上工业2.8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回落2.0个百分点。 下阶段,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持续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需求,有效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促进全区工业经济持续向新向好发展。2025年2月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指标计量单位累计累计增长(%)乳制品万吨74.8 -3.0 液体乳万吨68.5 -4.1 白酒万千升0.4 -7.4 卷烟亿支64.0 1.3 合成氨万吨53.0 -5.1 农用氮磷钾化肥(折纯)万吨80.5 14.0 电石(折纯)万吨212.4 5.8 初级形态塑料万吨178.9 17.1 烧碱万吨58.8 -7.8 精甲醇万吨445.4 37.1 稀土化合物万千克2093.7 9.5 化学品原药万吨2.7 -19.3 单晶硅万吨16.1 43.5 多晶硅万吨17.6 47.8 石墨及碳素材料万吨55.7 -6.2 硅酸盐水泥熟料万吨103.8 13.6 水泥万吨39.5 2.1 平板玻璃万重量箱176.6 -1.7 生铁万吨343.2 -7.0 粗钢万吨533.7 -0.5 钢材万吨594.8 4.2 铁合金万吨280.3 14.7 十种有色金属万吨150.3 4.0 原铝(电解铝)万吨112.5 3.5 精炼铜(电解铜)万吨16.8 21.8 锌万吨9.2 -20.5 铝材万吨42.9 11.7 风力发电机组万千瓦46.1 241.2 汽车万辆1.8223 35.1 智能电视万台7.0 -45.1
近年来,随着各类零售业态发展优化,多层次流通体系构建日趋...
全区零售业多业态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随着各类零售业态发展优化,多层次流通体系构建日趋完善,内蒙古消费市场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表明,全区有店铺零售的法人企业经营绩效有所提升,无店铺零售的企业数量快速增长,便利店、专业店快速拓展,百货店等传统经营模式平稳发展,网络零售已然成为重要增长点,多种业态呈现出共同繁荣、均衡发展的态势。 一、有店铺零售的企业经营绩效有所提升,无店铺零售的企业数量快速增长2023年末,全区有店铺零售企业法人34658个,比2018年末(2018年是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下降1.0%;年末零售营业面积1051.1万平方米,较2018年末下降17.3%;资产总计1155.9亿元,较2018年末下降1.3%;实现营业收入1824.1亿元,较2018年末增长18.9%;户均营业收入526.3万元,较2018年末增长20.1%。有店铺零售企业法人单位数量、零售营业面积、资产总计有所减少,但户均营业收入明显提高,经营绩效有所提升。2023年末,全区无店铺零售企业法人19636个,比2018年末增长86.8%;资产总计462.8亿元,较2018年末增长42.2%;实现营业收入477.4亿元,较2018年末增长61.9%;户均营业收入243.1万元,较2018年末下降13.3%。无店铺零售企业法人单位数量、资产总计、营业收入明显增长,但在单位数高增长的情况下户均营业收入有所下降。 二、便利店、专业店快速拓展,超市、百货店平稳发展以社区居民需求为主导的便利店和以品牌齐全、选择丰富为卖点的专业店是近年来全区零售业态转型的主要模式。2023年末,全区有店铺零售业法人单位中便利店4983个,实现营业收入350.1亿元,分别较2018年末增长80.1%和27.4%;专业店19707个,实现营业收入792.5亿元,分别较2018年末增长22.3%和58.8%。以超市、百货店为代表的传统经营模式保持平稳发展,超市户均规模明显壮大,百货店更倾向于便利。2023年末,全区有店铺零售业法人单位中超市1439个,较2018年末增长16.9%;实现营业收入145.6亿元,较2018年末增长259.3%;户均实现营业收入1011.5万元,是2018年末的3.1倍。百货店5661个,较2018年末增长14.5%;实现营业收入121.7亿元,较2018年末增长1.0%;户均营业收入215.0万元,较2018年末下降11.8%。 三、网络零售成为重要增长点近年来,直播电商、及时零售等线上销售模式不断拓展,网络零售业态已成为零售业重要增长点。2023年末,全区无店铺零售业法人单位中网络零售1139个,较2018年末增长40.3%;实现营业收入49.5亿元,较2018年末增长141.2%,年均增长19.3%,高于零售业法人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14.2个百分点。
随着内蒙古商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新成立...
内蒙古新成立企业法人总量再上新台阶, 随着内蒙古商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新成立企业法人数量不断增多,市场活力进一步迸发。内蒙古自治区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以下简称五经普)结果显示,2019-2023年,全区新成立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企业法人有19.9万户,占五经普企业法人的58.1%,较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以下简称四经普)增多3.9万户,日均新成立企业约109户,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新成立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企业法人主要呈现以下四大特点:一、企业法人数量逐年递增,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占比较高四经普以来,全区新成立企业法人总量不断攀升。2019-2023年,全区新成立企业法人分别有3.0万户、3.5万户、4.1万户、4.4万户、4.9万户,年均增长14.3%。 2019-2023年全区新成立企业法人情况从三次产业看,新成立企业法人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共15.6万户,占比78.3%;第二产业4.3万户,占比21.7%。新成立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年均增长14.7%,快于第二产业企业法人增速2.0个百分点。二、呼包鄂地区发挥聚集效应,企业法人数量占全区近五成呼包鄂地区对新成立企业的吸引力较大。2019-2023年,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和鄂尔多斯市新成立企业法人数量较多,分别为4.2万户、2.8万户和2.7万户,占全区新成立企业法人数量的比重均在10%以上,合计占49.1%,较四经普上升6.5个百分点;兴安盟、乌海市、阿拉善盟新成立企业法人数量较少,均在1万户以下,合计占全区新成立企业法人数量的比重为8.6%,较四经普下降0.7个百分点。三、行业特征明显,批发和零售业企业法人占比居首位全区新成立企业法人主要集中在传统行业。2019-2023年,新成立的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企业法人分别是6.7万户、3.1万户和3.0万户,分别占全区新成立企业法人数量的33.6%、15.5%和14.9%。采矿业,农、林、牧、渔业,金融业等新成立企业法人数量偏少,共0.2万户,占比0.9%。住宿和餐饮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教育业新成立企业法人数量增速较快,年均增长分别为26.9%、25.6%和23.4%。采矿业、房地产业、金融业新成立企业法人数量增速较慢,年均分别增长3.0%、1.7%和下降0.6%。四、控股类型集中,私人控股企业法人增速领先私人控股企业的繁荣发展,助力市场活力持续增强。新成立私人控股企业发展迅猛,数量占比达98.8%。2019-2023年,全区新成立私人控股企业法人分别有3.0万户、3.4万户、4.1万户、4.3万户、4.9万户,合计达19.7万户,年均增长14.5%,高于全区新成立企业法人年均增速0.2个百分点。新成立私人控股企业法人特征与新成立企业法人特征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主要分布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和鄂尔多斯市。
1-2月份,内蒙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5.4亿元[1],同比增长5....
沙仁高娃:1-2月份内蒙古消费市场实现良好开局, 1-2月份,内蒙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5.4亿元[1],同比增长5.2%,实现良好开局。一、城乡市场同步增长城乡市场共同壮大,乡村略快于城镇。1-2月份,全区城镇消费品零售额804.1亿元,同比增长5.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91.3亿元,增长5.4%。二、餐饮消费平稳增长春节假期期间,“年夜饭”预订和文化旅游市场持续火热,带动餐饮消费稳健增长。1-2月份,全区餐饮收入111.1亿元,同比增长2.1%。三、超八成商品零售保持增长1-2月份,全区商品零售784.3亿元,同比增长5.7%,限额以上单位超八成商品零售呈增长态势。基本生活类商品中,粮油食品类、饮料类、烟酒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和日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5.4%、6.3%、14.4%、3.9%和1.4%;升级类商品中,书报杂志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和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34.7%、37.1%和57.9%。四、“以旧换新”释放消费潜能随着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力扩围措施落地见效,多数相关商品销售向好。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通讯器材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和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2.5%、64.5%、75%和9.5%。汽车类商品中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65.9%,占汽车类商品零售额的比重为34.7%,较上年同期提高11.8个百分点。注:[1]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进行修订。
2025年1-2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要能源产品生产平稳增长,...
丁惠:1-2月份能源供应形势稳定, 2025年1-2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要能源产品生产平稳增长,能源供应保障形势稳定。一、原煤产量小幅增长1-2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2.07亿吨,同比增长2.0%。其中,2月份原煤产量达1.02亿吨,同比增长12.8%。原煤主产区稳定增长。鄂尔多斯市原煤产量1.38亿吨,同比增长1.1%,拉动全区原煤产量增长0.7个百分点;锡林郭勒盟原煤产量2545.2万吨,同比增长12.7%,拉动全区原煤产量增长1.4个百分点,对全区原煤产量增长的贡献在七成以上;呼伦贝尔市原煤产量1900.9万吨,同比增长7.5%,拉动全区原煤产量增长0.7个百分点。二、电力结构持续优化1-2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1359.8亿千瓦时,位居全国首位,同比增长1.2%。其中,2月份发电量633.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7%。新能源发电比重创新高。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新能源发电量413.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5.5%,高于全部发电量增速34.3个百分点。新能源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30.4%,较上年同期提高7.7个百分点,比重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风力发电量35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7.6%,太阳能发电量54.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1%。
1-2月份,全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
李志鹏:1-2月份全区工业生产总体平稳 , 1-2月份,全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宏观政策落实落细,不断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大力培育新动能新优势,全区工业生产呈现平稳增长态势。一、工业生产总体平稳1-2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从三大门类看,全区规模以上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制造业增长10.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7.1%,分别拉动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个、3.2个和1.3个百分点。二、六成行业和产品实现增长1-2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工业38个大类行业中,有26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增长面为68.4%。其中化学、计算机等16个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在统计的234种工业产品中,139种产品产量实现增长,增长面为59.4%。三、制造业贡献显著1-2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对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5.5%,是支撑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0%,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0.9%,医药制造业增长18.4%,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6.1%,均高于全区规模以上制造业平均水平。四、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一是高技术制造业保持高增长态势。1-2月份,全区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6%,高于全区规模以上工业18.8个百分点,不断引领全区工业经济向新发展。二是工业新动能加速成长。1-2月份,全区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0.5%,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9.5%,现代煤化工产业增长33.5%,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增长51.9%,均高于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三是绿色转型加速推进。1-2月份,全区规模以上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增长3.8倍,风力发电机组增长2.4倍,单晶硅、多晶硅和稀土磁性材料等新材料产量分别同比增长43.5%、47.8%和66.2%。
1-2月份,全区继续推进“六大工程”,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持续...
李亮:1-2月份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1-2月份,全区继续推进“六大工程”,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持续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加大冬施项目建设力度,有效激发投资活力,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2%,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4%。一、三次产业投资协同并进1-2月份,全区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4倍,占全区投资的比重达到7.0%,拉动全区投资增速4.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3.0%,拉动全区投资增速8.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2.4%,拉动全区投资增速6.5个百分点。二、新能源投资快速增长,节能降碳大力推进新能源体系持续加快规划建设,光伏、风电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2月份,全区新能源投资同比增长16.6%,占全区投资26.4%,拉动全区投资增速4.5个百分点。其中,风能发电投资增长7.5%,光伏发电投资增长1.2倍。三、设备购置投资带动作用增强,大项目支撑作用明显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效应逐步显现,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由负转正。1-2月份,全区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2.0%,较上年全年提高5.9个百分点。大项目支撑有力,全区亿元以上施工项目844个,同比增加148个,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8.9%,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80.6%,对全区投资的贡献率达到76.1%。四、基础设施投资高位运行1-2月份,全区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33.5%,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37.8%,拉动全区投资增速11.4个百分点。其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贡献最大,增长49.2%,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增长44.1%,但交通运输业和水利管理业投资负增长,分别下降46.5%和48.0%。五、高技术产业投资稳定增长,新动能加快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现,新动能加快塑造,高技术产业投资保持良好增长势头。1-2月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81.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增长46.8%,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7.4%提高至9.1%;高技术服务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5倍,比重较上年同期提高4.0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