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1]内蒙古自治区统计...
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1]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 科学技术厅 财政厅2024年10月12日2023年,内蒙古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全面聚焦办好“两件大事”,持续深化“科技兴蒙”行动,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稳步增长,财政科技支出加快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一、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2023年,全区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228.1亿元,比上年增加18.6亿元,增长8.9%;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2])为0.93%,比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按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为56.4万元,比上年增加0.8万元。分活动类型看,全区基础研究经费7.6亿元,比上年下降5.6%;应用研究经费17.0亿元,增长1.3%;试验发展经费203.5亿元,增长10.2%。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3.4%、7.4%和89.2%。分活动主体看,各类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201.1亿元,比上年增长10.4%;政府属研究机构经费11.9亿元,下降18.1%;高等学校经费10.8亿元,增长25.0%。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88.2%、5.2%和4.7%。分地区看,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排名前三的是包头市(82.4亿元)、鄂尔多斯市(53.2亿元)和呼和浩特市(45.9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3]之比)超过全区平均水平的盟市有3个,依次为包头市(1.93%)、呼和浩特市(1.21%)和乌海市(1.12%)。表1 2023年各盟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地 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全区228.10.93呼和浩特市45.91.21包头市82.41.93呼伦贝尔市2.90.18兴安盟1.80.25通辽市5.50.34赤峰市7.90.36锡林郭勒盟2.10.18乌兰察布市8.70.80鄂尔多斯市53.20.91巴彦淖尔市7.00.60乌海市8.01.12阿拉善盟2.30.57二、财政科学技术支出情况2023年,全区财政科学技术支出75.0亿元,比上年增加32.0亿元,增长74.4%,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1.1%。其中:自治区本级财政科学技术支出21.4亿元,增长163.4%,占自治区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2.0%;盟市财政科学技术支出[4]53.6亿元,增长53.7%,占盟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0.9%。全区12个盟市中,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海市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高于全区平均水平。表2 2023年各盟市财政科学技术支出情况地 区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内蒙古自治区75.0 1.1盟市合计53.6 0.9呼和浩特市8.2 1.4包 头 市6.1 1.3呼伦贝尔市1.8 0.3兴 安 盟2.0 0.6通 辽 市1.9 0.4赤 峰 市3.3 0.5锡林郭勒盟1.0 0.3乌兰察布市2.9 0.7鄂尔多斯市20.5 1.8巴彦淖尔市2.6 0.7乌 海 市2.2 1.3阿拉善盟0.9 0.7注:[1]本年规模以上工业和高技术制造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数据将在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中发布。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2]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为初步核算数。[3]2023年分盟市地区生产总值为初步核算数。[4]盟市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含中央、自治区转移支付资金。 附注:1.主要指标解释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 指报告期为实施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而实际发生的全部经费支出。研究与试验发展(R&D)指为增加知识存量(也包括有关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设计已有知识的新应用而进行的创造性、系统性工作,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种类型。国际上通常采用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指标反映一国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基础研究 指一种不预设任何特定应用或使用目的的实验性或理论性工作,其主要目的是为获得(已发生)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规律和新知识。应用研究 指为获取新知识,达到某一特定的实际目的或目标而开展的初始性研究。应用研究是为了确定基础研究成果的可能用途,或确定实现特定和预定目标的新方法。试验发展 指利用从科学研究、实际经验中获取的知识和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其他知识,开发新的产品、工艺或改进现有产品、工艺而进行的系统性研究。2.统计范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统计范围为全社会有R&D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具体包括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以及R&D活动相对密集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的企事业单位等。3.调查方法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调查方法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特、一级建筑业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政府属独立法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科技信息与文献机构等单位)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其他非企业法人单位,高等学校及附属医院采用全面调查取得;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采用抽样调查推算取得;科研育种相关企业和未在科技、教育部门统计范围内的三级甲等医院采用重点调查取得;其他行业的企事业单位使用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资料推算等方法取得。
2023年内蒙古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是在国家统计局统一部署...
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常住人口主要数据公报, 2023年内蒙古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是在国家统计局统一部署下,由自治区统计局组织实施的一项重大区情区力调查。本次调查以2023年11月1日零时为调查的标准时点,采取分层、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全区共抽取862个村级样本,调查登记住户4.6万户。现将根据本次调查推算的人口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常住人口总量2023年年末全区常住人口为2396.0万人,比2022年减少5.17万人,减幅0.22%。二、城乡构成2023年年末全区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为1667.14万人,比2022年增加19.94万人;乡村人口为728.85万人,比2022年减少25.1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9.58%,比2022年提高了0.98个百分点。三、年龄构成2023年年末全区常住人口中,0-15岁人口为331.07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13.82%;16-59岁人口为1518.54万人,占63.38%;60岁及以上人口为546.38万人,占22.8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370.29万人,占15.45%。与2022年相比,0-15岁人口减少12.06万人,比重下降0.47个百分点;16-59岁人口减少24.45万人,比重下降0.88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增加31.33万人,比重上升1.3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17.34万人,比重上升0.75个百分点。四、性别构成2023年年末全区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1227.07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51.21%;女性人口1168.93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48.79%。性别比为104.97,比2022年上升0.86。五、人口自然增长2023年年末全区常住人口中,出生人口12.0万人,比2022年减少1.4万人;人口出生率为5.0‰,比2022年下降0.58个千分点;死亡人口20.2万人,比2022年增加1.4万人;人口死亡率为8.42‰,比2022年上升0.59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42‰,比2022年下降1.17个千分点。六、地区分布地 区年末常住人口(万人)同比增长(%)城镇化率(%)全区2396.0-0.2269.58呼和浩特市360.411.4980.72包头市276.170.7887.56呼伦贝尔市216.63-1.1175.76兴安盟138.49-0.8054.87通辽市280.66-0.9951.89赤峰市396.67-0.8655.57锡林郭勒盟111.65-0.2575.48乌兰察布市160.48-1.6161.94鄂尔多斯市222.030.8979.19巴彦淖尔市150.34-0.9461.65乌海市55.62-0.7196.38阿拉善盟26.84-0.2283.63注释: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常住人口 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且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 城镇人口是指居住在城镇范围内的全部常住人口;乡村人口是除上述人口以外的全部人口。性别比 指男性人口数与女性人口数之比,通常用100个女性人口相应有多少男性人口表示。
内蒙古自治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内蒙古自治...
内蒙古自治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内蒙古自治区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2024年3月21日) 202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经济恢复进程中的艰难险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和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各项工作的主线,紧紧围绕推进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全力办好“两件大事”,凝心聚力闯新路、进中游,千方百计谋改革、促发展、强信心、优环境,全区经济稳进提质、向上向好,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24627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37亿元,比上年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1704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10186亿元,增长7.0%。三次产业比例为11.1:47.5:41.4。第一、二、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7%、45.7%和45.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2677元,比上年增长7.4%。年末全区常住人口[3]2396.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667.1万人,乡村人口728.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9.58%,比上年末提高0.98个百分点。男性人口1227.1万人,女性人口1168.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2.0万人,出生率为5.00‰;死亡人口20.2万人,死亡率为8.42‰。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21.9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3.1万人。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6%。分城乡看,城市、农村均上涨0.6%。全区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7.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下降7.0%。 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全年规模以上工业[6]中,战略性新兴产业[7]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5%;非煤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0.7%;高技术制造业[8]增加值增长11.4%;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4%。发展后劲持续增强。高技术产业投资[9]比上年增长84.5%。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23.7%,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36.6%。新能源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70.1%。区域[10]协调发展扎实推进。东部地区生产总值7290亿元,比上年增长5.4%;中部地区生产总值15000亿元,增长8.8%;西部地区生产总值2279亿元,增长4.8%。二、农牧业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80.9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98.5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5%。粮食产量3957.8万吨,比上年增长1.5%。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285.4万吨,比上年增长2.7%。其中,猪肉产量75.7万吨,比上年增长2.7%;牛肉产量77.8万吨,增长8.3%;羊肉产量108.8万吨,下降1.3%;禽肉产量23.0万吨,增长4.4%。禽蛋产量67.2万吨,增长7.4%。牛奶产量792.6万吨,增长8.0%。年末生猪存栏629.9万头,比上年末增长5.5%;牛存栏947.7万头,增长15.5%;羊存栏6180.6万只,增长0.9%;家禽存栏5929.1万只,增长7.9%。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4%。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8.0%,股份制企业增长7.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7.7%。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2.1%,制造业增长11.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6.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比上年增长1.4%,食品制造业增长18.3%,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长15.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0.2%,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1.9%,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3.1%,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89.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5%,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5.5%。全年原煤产量[11]123366.3万吨,比上年增长1.7%;发电量7629.9亿千瓦时,增长15.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中,焦炭产量5069.3万吨,增长8.0%;单晶硅产量58.9万吨,增长42.3%;钢材产量3385.8万吨,增长11.1%;原铝产量633.8万吨,增长3.7%;乳制品产量473.0万吨,增长13.2%。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8466.0亿元,比上年下降0.7%。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为6.9元,比上年增加0.3元;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79.5元,增加2.9元。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6%,比上年末增长0.7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8.8%。年末全区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设备装机容量21432.1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26.0%。其中[12],火电装机容量11820.5万千瓦,增长10.5%;水电装机容量238.1万千瓦,与上年持平;风电装机容量6954.0万千瓦,增长52.4%;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2190.3万千瓦,增长48.2%。全年建筑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1%。年末全区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335家,比上年末增加96家。有工作量的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667.9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5.4%;房屋竣工面积1271.6万平方米,增长16.0%;房屋建筑竣工率为19.1%。 四、服务业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647.6亿元,比上年增长4.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512.5亿元,增长10.0%;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368.2亿元,增长20.8%;金融业增加值1081.0亿元,增长9.0%。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13]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7.7%。 全年货物运输总量[14]23.4亿吨,比上年增长12.8%。货物运输周转量5535.9亿吨公里,增长6.7%。旅客运输总量8904.2万人,比上年增长117.0%。旅客运输周转量216.5亿人公里,增长143.3%。 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757.2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7.9万辆),比上年末增长6.3%。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695.9万辆,增长6.0%。民用轿车保有量418.8万辆,增长4.9%。其中,私人轿车保有量402.3万辆,增长4.4%。全年完成邮政行业寄递业务总量[15]7.1亿件,比上年增长15.8%。邮政业完成邮政函件业务494.8万件,包裹业务26.8万件,快递业务量36570.5万件,快递业务收入63.4亿元。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16]315.1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年末全区移动电话用户总数3026.2万户。其中,5G移动电话用户1361.9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126.0部/百人。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7]948.5万户,比上年末增加80.4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2650.4万户,增加73.4万户。全年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502406.4万GB,比上年增长14.2%。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74.3亿元,比上年增长8.1%。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739.6亿元,增长8.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34.7亿元,增长9.2%。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额4707.9亿元,增长6.8%;餐饮收入666.4亿元,增长18.4%。分区域看,东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4.6%,中部地区增长10.4%,西部地区增长5.5%。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7.4%,饮料类增长3.8%,烟酒类增长21.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6.5%,化妆品类增长5.4%,金银珠宝类增长28.5%,日用品类增长34.1%,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5.2%,中西药品类增长16.0%,通讯器材类增长13.1%,汽车类增长17.2%。全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449.0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2.1%,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8.4%,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六、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9.4%。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9.8%。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分区域看,东部地区投资比上年增长14.7%,中部地区投资增长25.4%,西部地区投资增长18.6%。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8.6%,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3.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4.4%。基础设施投资[18]比上年增长12.0%。制造业投资比上年增长46.4%。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9]比上年增长14.2%。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963.4亿元,比上年下降1.5%。其中,住宅投资753.0亿元,下降2.3%;办公楼投资10.7亿元,增长45.2%;商业营业用房投资74.9亿元,下降6.4%。商品房销售面积1511.9万平方米,增长9.5%。商品房销售额993.1亿元,增长14.4%。七、对外经济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965.3亿元,比上年增长30.4%。其中,出口785.7亿元,增长28.1%;进口1179.6亿元,增长32.0%。从主要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进出口额1222.0亿元,增长25.9%,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2.2%;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额355.0亿元;加工贸易进出口额111.8亿元。对共建“一带一路”[21]国家进出口额1522.1亿元,比上年增长40.9%。全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5.8亿元,比上年增长61.5%,折8.0亿美元,增长48.5%。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67家,比上年增长3.2倍。八、财政、金融和保险全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83.4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税收收入2331.0亿元,增长9.2%,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5.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817.5亿元,增长15.8%。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36317.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4%。其中,住户存款余额22904.1亿元,增长13.4%;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7522.3亿元,增长11.4%;机关团体存款余额4431.5亿元,增长10.2%。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30064.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5%。其中,住户贷款余额9383.2亿元,增长11.8%;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20646.8亿元,增长11.2%。全年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2]718.7亿元,比上年增长7.8%;累计赔付支出304.9亿元,增长27.0%。其中,人身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476.9亿元,累计赔付支出136.7亿元;农业保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74.7亿元,累计赔付支出52.1亿元。九、居民收入消费和社会保障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130元,比上年增长6.1%。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676元,比上年增长5.1%。从主要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29756元,增长5.9%;经营净收入9276元,增长4.1%;财产净收入2637元,增长1.2%;转移净收入7006元,增长4.8%。农村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21元,增长8.0%。从主要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4086元,增长7.7%;经营净收入11607元,增长8.3%;财产净收入580元,增长15.8%;转移净收入4948元,增长6.9%。全年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025元,两年平均[23]增长9.2%。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2249元,两年平均增长8.9%。农村牧区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650元,两年平均增长9.0%。全体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7.6%。其中,城镇为27.0%,农村牧区为29.1%。全年各类社会福利院收养人数1.6万人。共有156.7万人享受国家最低生活保障救济。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2.1亿元,销售社会福利彩票38.8亿元。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932.2万人,比上年增长4.1%。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815.5万人,增长2.1%。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158.7万人,下降0.5%。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606.6万人,增长3.4%。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552.1万人,下降2.0%。参加失业保险人数329.3万人,增长6.8%;累计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7.3万人。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科技项目中,科技重大专项新立项26项,自然科学基金共安排855项,重点研发和成果转化计划共安排582项。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总规模5.2亿元。科技企业孵化器53家,众创空间177家。全年专利授权量22249件,比上年下降9.7%。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5.2件。全年全区登记技术合同2219项。其中,区内技术合同登记1817项,增长39.3%。全年全区技术合同成交金额61.7亿元。其中,区内技术合同成交金额56.3亿元,增长19.3%。年末全区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12个,招生(含非全日制)1.4万人,在学研究生(含非全日制)4.0万人,比上年增长6.6%。普通高校54所,招生16.4万人,在校生54.0万人,毕业生15.1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70所,招生6.5万人,在校生18.7万人,毕业生5.8万人。普通高中318所,招生14.6万人,在校生42.8万人,毕业生14.3万人。初中715所,招生21.5万人,在校生66.3万人,毕业生22.1万人。小学1635所,招生24.0万人,在校生140.8万人,毕业生21.5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55.4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8.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3.5%。十一、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年末全区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2个。其中,乌兰牧骑75个。共有文化馆118座,公共图书馆117座,博物馆165座。年末全区广播节目人口综合覆盖率为99.8%,电视节目人口综合覆盖率为99.8%。自治区和盟市两级出版各类报纸19494万份,各类期刊944万册,图书5775万册。全年接待国内游客23045.0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354.7亿元。全区457家A级景区接待游客9223.2万人次,营业收入60.0亿元。年末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5685个。其中,医院851个,乡镇卫生院124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1个,妇幼卫生机构118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9个。年末全区医疗卫生机构共有病床173136张,比上年末增长3.2%。其中,医院共有病床139410张,乡镇卫生院共有病床21846张,妇幼卫生机构共有病床4881张。全区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3.4万人,增长8.1%。其中,执业医师、助理医师9.3万人,注册护士10.1万人。农村牧区共有村卫生室1.3万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2万人。全年全区共有3400人次参加222场国际国内比赛,取得125枚金牌、115枚银牌、153枚铜牌的优异成绩。十二、资源、环境和应急管理初步统计,全年总用水量202.9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4.9%。其中,生活用水下降1.1%,工业用水增长11.7%,农业用水增长5.9%,生态用水下降2.9%。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用水量74.4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14.4立方米。初步统计,全年完成营造林面积51.1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3.4万公顷,飞播造林1.1万公顷,封山育林2.0万公顷,退化林修复15.2万公顷,中、幼林抚育(作业)面积19.3万公顷。年末全区森林面积238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0.79%。全区共有自然保护区216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9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64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294.7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426.1万公顷。全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540人,比上年下降12.9%,工矿商贸企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307人,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0.0562,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人数0.97人。 注释:[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2]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3]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且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4]2023年年末,全区0-14岁(含不满15周岁)人口为308.6万人,15-59岁(含不满60周岁)人口为1541.0万人。 [5]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是指报告期内城镇累计新就业人员数与自然减员人数之差。[6]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相关指标增速及变化按可比口径计算。[7]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数字创意产业八大产业中的工业相关行业。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按可比口径计算。[8]高技术制造业包括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9]高技术产业投资包括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等六大类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和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等九大类高技术服务业投资。[10]东部地区是指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中部地区是指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西部地区是指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阿拉善盟。[11]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除原煤产量、发电量为全口径数据,其余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口径。[12]少量发电装机容量(如地热等)公报中未列出。[13]规模以上服务业统计范围包括: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行业法人单位;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的房地产业(不含房地产开发经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行业法人单位;以及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社会工作行业法人单位。2023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财务指标增速按可比口径计算。[14]货物运输总量及周转量包括铁路、公路、民航三种运输方式完成量,2023年增速按可比口径计算。 [15]邮政行业寄递业务总量是指企业从事各类邮政普遍服务业务、快递业务的总数量。[16]电信业务总量按上年价格计算。[17]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是指报告期末在电信企业登记注册,通过xDSL、FTTx+LAN、FTTH/O以及其他宽带接入方式和普通专线接入公众互联网的用户。[18]基础设施投资包括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管道运输业、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装卸搬运业、邮政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水利管理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19]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具有集体、私营、个人性质的内资企(事业)单位以及由其控股(包括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的企业单位建造或购置固定资产的投资。[20]房地产业投资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外,还包括建设单位自建房屋以及物业管理、中介服务和其他房地产投资。[21]“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2]原保险保费收入是指保险企业确认的原保险合同保费收入。[23]两年平均增速是指以2021年相应同期数为基数,采用几何平均的方法计算的增速。 资料来源:本公报中城镇新增就业、社会保障数据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价格指数、居民收入消费、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产量、猪牛羊禽肉产量、禽蛋产量、牛奶产量、猪牛羊禽存栏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内蒙古调查总队;发电装机容量数据来自电力行业协会;对外贸易数据来自呼和浩特海关;实际使用外资数据来自商务厅;注册企业数、专利数据来自市场监督管理局;客货运量、客货运周转量数据来自交通运输厅、铁路部门和民航部门;民用汽车、道路交通事故数据来自公安厅;电信数、电话数、移动互联网数来自通信管理局;邮政业务、快递业务量数据来自邮政管理局;艺术表演团体、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旅游数据来自文化和旅游厅;财政数据来自财政厅;金融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保险数据来自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内蒙古监管局;医疗保障数据来自医疗保障局;教育数据来自教育厅;科技项目、合同成交金额数据来自科学技术厅;电视、广播数据来自广播电视局;出版数据来自党委宣传部;体育数据来自体育局;医疗卫生数据来自卫生健康委员会;福利院、最低生活保障、福利彩票数据来自民政厅;用水量数据来自水利厅;自然保护区、林业数据来自林业和草原局;生产安全事故、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数据来自应急管理厅;其他数据均来自统计局。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1] 内蒙古自治...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1] 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 科学技术厅 财政厅 2023年10月9日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深入实施“科技兴蒙”行动,大力推进研发投入攻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保持较快增长,财政科技支出稳步增加。 一、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 2022年,全区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209.5亿元,比2021年增加19.4亿元,增长10.2%;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2]之比)为0.90%,与2021年持平[3]。 分活动类型看,全区基础研究经费8.1亿元,比上年增长48.8%;应用研究经费16.8亿元,下降9.3%;试验发展经费184.7亿元,增长11.1%。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3.9%、8.0%和88.1%。 分活动主体看,各类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82.2亿元,比上年增长11.7%;政府属研究机构经费14.5亿元,增长6.9%;高等学校经费8.6亿元,下降5.4%。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87.0%、6.9%和4.1%。 分产业部门看,高技术制造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8.1亿元,比上年增加5.5亿元,增长44.1%,投入强度(与营业收入之比)为2.60%,比上年提高0.13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26.6亿元,比上年增加1.2亿元,增长4.7%,投入强度为2.67%,比上年提高0.27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超过10亿元的行业大类有7个,这7个行业的经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比重为76.3%(详见附表1)。 分地区看,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排名前三的是包头市(77.5亿元)、呼和浩特市(44.5亿元)和鄂尔多斯市(44.1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4]之比)超过全区平均水平的盟市有3个,依次为包头市、呼和浩特市和乌海市(详见附表2)。 二、财政科学技术支出情况 2022年,全区财政科学技术支出43.0亿元,比上年增加7.7亿元,同比增长21.8%,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0.73%。其中:自治区本级财政科学技术支出8.1亿元,占自治区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0.75%[5];盟市财政科学技术支出34.9亿元,占盟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0.73%。 2022年全区财政科学技术支出情况 财政科学技术支出 (亿元) 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 全区合计 43.0 0.73 其中:盟市合计 34.9 0.73 全区12个盟市中,乌海市、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4个盟市,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高于全区平均水平(详见附表3)。 附表1 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重点行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 行业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 (亿元) R&D投入强度 (%) 总计 170.9 0.60 采矿业 26.5 0.35 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20.5 0.31 制造业 139.1 0.83 其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 11.5 0.59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17.8 0.74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27.2 1.29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26.7 0.94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15.1 0.44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1.5 2.50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5.3 0.13 附表2 2022年各盟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 地 区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 (亿元) R&D投入强度 (%) 全区 209.5 0.90 呼和浩特市 44.5 1.34 包头市 77.5 2.07 呼伦贝尔市 2.9 0.19 兴安盟 1.9 0.28 通辽市 5.7 0.37 赤峰市 6.3 0.29 锡林郭勒盟 5.0 0.44 乌兰察布市 6.1 0.60 鄂尔多斯市 44.1 0.79 巴彦淖尔市 4.5 0.42 乌海市 9.5 1.19 阿拉善盟 1.5 0.36 附表3 2022年各盟市财政科学技术支出情况 地 区 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亿元) 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 内蒙古自治区 43.0 0.73 盟市合计 34.9 0.73 呼和浩特市 4.4 1.05 包 头 市 3.9 0.99 呼伦贝尔市 1.3 0.28 兴 安 盟 1.5 0.49 通 辽 市 1.7 0.41 赤 峰 市 2.7 0.47 锡林郭勒盟 0.7 0.21 乌兰察布市 1.9 0.52 鄂尔多斯市 12.2 1.23 巴彦淖尔市 2.0 0.65 乌 海 市 1.7 1.47 阿拉善盟 0.7 0.69 注: [1]本公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数据由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和科学技术厅提供,财政科学技术支出数据由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提供,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为初步核算数。 [3]根据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GDP)最终核实数据,2021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已修订为0.90%。 [4]2022年分盟市地区生产总值为初步核算数。 [5]盟市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含中央、自治区转移支付资金。 附注: 1.主要指标解释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 指报告期为实施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而实际发生的全部经费支出。研究与试验发展(R&D)指为增加知识存量(也包括有关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设计已有知识的新应用而进行的创造性、系统性工作,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种类型。国际上通常采用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指标反映一国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基础研究 指一种不预设任何特定应用或使用目的的实验性或理论性工作,其主要目的是为获得(已发生)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规律和新知识。 应用研究 指为获取新知识,达到某一特定的实际目的或目标而开展的初始性研究。应用研究是为了确定基础研究成果的可能用途,或确定实现特定和预定目标的新方法。 试验发展 指利用从科学研究、实际经验中获取的知识和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其他知识,开发新的产品、工艺或改进现有产品、工艺而进行的系统性研究。 2.统计范围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统计范围为全社会有R&D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具体包括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以及R&D活动相对密集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的企事业单位等。 3.调查方法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调查方法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特、一级建筑业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政府属独立法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科技信息与文献机构等单位)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其他非企业法人单位,高等学校及附属医院采用全面调查取得;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采用抽样调查推算取得;科研育种相关企业和未在科技、教育部门统计范围内的三级甲等医院采用重点调查取得;其他行业的企事业单位使用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资料推算等方法取得。
按照国家统计局统一部署,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人口变动抽样调...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常住人口主要数据公报, 按照国家统计局统一部署,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人口变动抽样调查以全区为总体,以108个旗县(市、区)(其中,旗县区103个,开发区4个,管委会1个)为子总体,采取分层、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共抽取3432个村级样本,调查样本20.2万户。现将根据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推算的全区2022年人口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常住人口总量 2022年末,全区常住人口为2401.17万人,比2021年末增加1.17万人,增幅0.05%。 二、城乡构成 2022年末全区常住人口中,城镇常住人口为1647.20万人,比2021年末增加10.1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为753.97万人,比2021年末减少8.9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8.60%,比2021年提高了0.39个百分点。 三、年龄构成 2022年末全区常住人口中,0-15岁人口为343.13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14.29%;16-59岁人口为1542.99万人,占64.26%;60岁及以上人口为515.05万人,占21.45%。与2021年相比,0-15岁人口减少9.87万人,比重下降0.42个百分点;16-59岁人口减少17.01万人,比重下降0.74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增加28.05万人,比重上升1.16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20.95万人。 四、性别构成 2022年末全区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1224.74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51.01%;女性人口1176.43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48.99%。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4.11,比2021年下降0.32。 五、人口自然增长 2022年末全区常住人口中,出生人口13.40万人,比2021年减少1.6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5.58‰,比2021年下降0.68个千分点;死亡人口18.80万人,比2021年增加0.69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83‰,比2021年上升0.29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25‰,比2021年下降0.97个千分点。 六、地区分布 地 区 年末常住人口(万人) 同比增长(%) 城镇化率(%) 全区 2401.17 0.05 68.60 呼和浩特市 355.11 1.59 79.80 包头市 274.04 0.83 86.88 呼伦贝尔市 219.07 -1.05 74.82 兴安盟 139.60 -0.67 54.06 通辽市 283.46 -0.65 51.02 赤峰市 400.10 -0.45 54.63 锡林郭勒盟 111.93 0.32 74.63 乌兰察布市 163.11 -1.71 60.95 鄂尔多斯市 220.07 1.49 78.10 巴彦淖尔市 151.76 -0.68 60.78 乌海市 56.02 0.38 95.94 阿拉善盟 26.90 1.36 82.72
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 (2023年3月15日) 2022...
内蒙古自治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 (2023年3月15日) 202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聚焦“五大任务”,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区经济稳中求进、难中求成。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22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231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54亿元,比上年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1242亿元,比上年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9263亿元,比上年增长2.2%。三次产业比例为11.5:48.5:40.0。第一、二、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9%、62.3%、25.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6474元,比上年增长4.2%。 全区年末常住人口2401.17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1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647.20万人,乡村人口753.9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8.60%,比上年末提高0.39个百分点。男性人口1224.74万人,女性人口1176.4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3.40万人,出生率为5.58‰;死亡人口18.80万人,死亡率为7.83‰。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0.5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0.8万人。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8%。分城乡看,城市上涨1.7%,农村上涨2.0%。分类别看,食品烟酒类上涨2.0%,衣着类上涨0.3%,居住类上涨0.5%,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1%,交通和通信类上涨5.8%,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1.2%,医疗保健类上涨0.3%,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1.8%。从工业生产角度看,全区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8.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11.2%。 转型升级步伐持续加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9.9%。非煤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8.5%。新产业保持较快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3.6%,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5.3%。新动能继续壮大,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49.2%。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91.6%,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7.5%。新能源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79.0%。 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进。分区域看,东部地区生产总值7076亿元,比上年增长3.3%,占盟市合计的比重为30.7%;中部地区生产总值13710亿元,增长5.0%,占盟市合计的比重为59.4%;西部地区生产总值2295亿元,增长2.4%,占盟市合计的比重为9.9%。 二、农牧业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69.0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95.2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98%。粮食产量3900.6万吨,比上年增长1.6%。 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277.8万吨,比上年增长2.8%。其中,猪肉产量73.7万吨,增长9.3%;牛肉产量71.9万吨,增长4.6%;羊肉产量110.2万吨,下降3.0%;禽肉产量22.1万吨,增长7.6%。禽蛋产量62.6万吨,比上年增长1.7%。牛奶产量733.8万吨,比上年增长9.0%。年末生猪存栏597.1万头,比上年增长5.6%;牛存栏820.4万头,增长12.0%;羊存栏6124.1万只,下降0.2%;家禽存栏5496.8万只,增长1.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1%。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8.1%,股份制企业增长8.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3.9%。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6.8%,制造业增长10.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5%。分行业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8.0%,食品制造业增长9.5%,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长1.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8.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39.2%,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2.1%,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4.1%,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32.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54.8%,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3%。 全年原煤产量121354.3万吨,比上年增长13.4%;发电量6619.2亿千瓦时,增长8.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中,焦炭产量4672.5万吨,增长0.3%;单晶硅产量41.2万吨,增长25.7%;钢材产量3041.9万吨,增长2.1%;原铝产量611.4万吨,增长2.9%;乳制品产量415.2万吨,增长12.6%。 年末全区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设备装机容量16811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9.1%。其中,火电装机容量10496万千瓦,增长6.8%;水电装机容量238万千瓦,与上年持平;风电装机容量4564万千瓦,增长14.3%;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1478万千瓦,增长10.2%。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8158.2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实现利润4060.0亿元,增长18.3%;营业收入利润率为14.4%。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为6.6元,比上年下降1.0元;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76.6元,增加0.3元。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5.3%,比上年末下降2.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8.6%。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0%。全区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或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239家,比上年增加49家。有工作量的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046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6.0%;房屋竣工面积1096万平方米,下降17.0%;房屋建筑竣工率为15.6%。 四、服务业 全年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1876.9亿元,比上年下降4.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317.9亿元,增长3.5%;金融业增加值981.7亿元,增长5.3%;房地产业增加值830.3亿元,下降1.5%。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7.3%,利润总额增长31.1%。 全年货物运输总量20.8亿吨,比上年下降1.9%。货物运输周转量5187.0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0%。全年旅客运输总量4103.2万人,比上年下降43.6%。旅客运输周转量89.0亿人公里,比上年下降46.0%。 年末全区民用汽车保有量712.3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10.0万辆),比上年末增长5.7%。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656.7万辆,增长5.7%。民用轿车保有量399.3万辆,增长4.7%。其中,私人轿车保有量385.5万辆,增长4.5%。 全年完成邮政行业业务总量58.7亿元,比上年下降6.7%。邮政业全年完成邮政函件业务429.7万件,包裹业务10.1万件,快递业务量24213.5万件,快递业务收入48.3亿元。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293.8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年末全区移动电话用户总数3013.1万户。其中,5G移动电话用户901.0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125.5部/百人。固定互联网宽带用户868.1万户,比上年末增加71.9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2577.0万户,减少88.2万户。全年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439809.9万GB,比上年增长8.6%。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71.4亿元,比上年下降1.8%。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390.0亿元,下降1.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81.4亿元,下降1.3%。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4408.5亿元,下降0.1%;餐饮收入562.9亿元,下降12.8%。分区域看,东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下降0.2%,中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下降2.5%,西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下降2.1%。 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4.2%,饮料类增长8.8%,烟酒类增长4.8%,日用品类增长16.3%,中西药品类增长12.8%,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8.8%,汽车类下降8.8%。 全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344.4亿元,比上年下降1.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6.9%,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六、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6.8%。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7.6%。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分区域看,东部地区投资比上年增长12.7%,中部地区投资增长19.1%,西部地区投资增长26.2%。 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3.6%,第二产业投资增长44.8%,第三产业投资下降4.3%。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6.8%,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54.0%。基础设施投资比上年增长35.3%。按项目隶属关系分,地方项目投资比上年增长13.6%,中央项目投资增长57.5%。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978.3亿元,比上年下降20.7%。其中,住宅投资771.0亿元,下降20.6%;办公楼投资7.4亿元,下降6.3%;商业营业用房投资80.0亿元,下降26.1%。商品房销售面积1380.5万平方米,下降25.7%;商品房销售额868.0亿元,下降28.5%。 七、对外经济 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523.6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其中,出口总额630.3亿元,增长31.9%;进口总额893.3亿元,增长17.8%。从主要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进出口额982.4亿元,增长21.8%,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4.5%;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额283.0亿元;加工贸易进出口额116.8亿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935.5亿元,比上年增长29.6%。 全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4.5亿元,比上年增长58.6%,折5.4亿美元,增长70.6%。年末全区在市场监管部门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3289家。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0家。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24.4亿元,比上年增长20.2%,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27.0%。其中,税收收入2134.4亿元,比上年增长27.7%,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37.1%,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5.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885.1亿元,比上年增长12.3%。 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32313.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4%。其中,住户存款余额20195.3亿元,增长17.8%;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6753.9亿元,增长17.7%;机关团体存款余额4021.4亿元,增长10.9%。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6919.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8%。其中,住户贷款余额8344.4亿元,增长6.8%;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18572.0亿元,增长8.3%。 年末全区保险机构共有2934家,与上年持平。全年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667.0亿元,比上年增长3.3%。全年保险业累计赔付支出240.1亿元,增长3.9%。全年人身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444.0亿元,累计赔付100.4亿元。全年农业保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67.5亿元,累计赔付支出44.3亿元。 九、居民收入消费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921元,比上年增长5.3%。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295元,比上年增长4.3%。从主要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28090元,增长5.7%;经营净收入8911元,增长2.4%;财产净收入2607元,下降0.9%;转移净收入6687元,增长3.3%。农村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41元,比上年增长7.1%。从主要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3795元,增长5.3%;经营净收入10718元,增长7.4%;财产净收入500元,增长5.7%;转移净收入4628元,增长8.1%。 全年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298元,比上年下降1.6%。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667元,比上年下降1.9%。农村牧区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444元,比上年下降1.6%。全体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1%。其中,城镇为27.0%,农村牧区为31.1%。 年末全区城镇拥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3712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站)2672个。各类社会福利院收养人数1.4万人。全年共有154.3万人得到国家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全年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0.2亿元,销售社会福利彩票32.0亿元。 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895.2万人,比上年增长8.8%。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798.7万人,增长0.9%。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169.9万人,比上年下降1.0%。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86.8万人,增长3.9%。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583.1万人,下降2.7%。参加失业保险人数308.4万人,增长6.0%;累计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6.2万人,增长8.9%。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科技项目中,科技重大专项共安排37项,自然科学基金共安排631项,重点研发和成果转化计划共安排710项。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总规模5.2亿元。科技企业孵化器50家,众创空间179家。全年专利授权量24638件,比上年增长1.1%。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4.0件。全年全区登记技术合同1527项。其中,区内技术合同登记1296项,下降1.8%。全区技术合同成交金额52.5亿元。其中,区内技术合同成交金额46.0亿元,增长25.9%。 年末全区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11个,招生(含非全日制)1.4万人,在学研究生(含非全日制)3.8万人,比上年增长10.9%。普通高校54所,招生16.7万人,在校生53.5万人,毕业生14.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74所,招生6.6万人,在校生18.7万人,毕业生5.1万人。普通高中311所,招生14.4万人,在校生42.6万人,毕业生12.9万人。初中721所,招生22.5万人,在校生66.8万人,毕业生22.2万人。小学1651所,招生20.1万人,在校生138.3万人,毕业生22.5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60.7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8.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5.2%。 十一、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年末全区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3个,其中乌兰牧骑75个。共有文化馆118座,公共图书馆117座,博物馆173座。年末全区广播节目人口综合覆盖率为99.8%,电视节目人口综合覆盖率为99.8%。自治区和盟市两级出版各类报纸22441万份,各类期刊1021万册,图书5961万册。年末全区共有档案馆120座,已开放各类档案565.0万卷(件)。 全年接待国内游客9249.1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053.9亿元。 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25062个。其中,医院809个,农村牧区卫生院1249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2个,妇幼卫生机构116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11个。年末全区医疗卫生单位共有病床167692张,比上年增长0.7%。其中,医院共有病床135193张,乡镇卫生院共有病床21205张,妇幼卫生机构共有病床4542张。全区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1.7万人,增长2.5%。其中,执业医师、助理医师8.6万人,注册护士9.2万人。农村牧区共有村卫生室1.3万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3万人。 年内全区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竞赛中获奖牌96枚。其中,国外获奖牌14枚,国内获奖牌82枚。 十二、资源、环境和应急管理 初步统计,全年总用水量191.5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0.1%。其中,生活用水下降3.4%,工业用水下降0.9%,农业用水增长4.3%,生态用水下降19.3%。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74.4立方米,下降8.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3.9立方米,下降17.6%。 初步统计,全年完成营造林面积38.2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4.5万公顷,飞播造林2.4万公顷,封山育林3.6万公顷,退化林修复11.1万公顷,中、幼林抚育(作业)面积6.6万公顷。年末全区森林面积272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3.0%。 全区共有自然保护区216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9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64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294.7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426.1万公顷。 全年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2.9%。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22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4.3%。 全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459人,比上年下降32.1%,工矿商贸企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254人,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0.0085,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人数1.13人。 注释: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东部地区是指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中部地区是指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西部地区是指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阿拉善盟。 [4]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数字创意产业八大产业中的工业相关行业。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按可比口径计算。 [5]高技术制造业包括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 [6]装备制造业包括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 [7]高技术产业投资包括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等六大类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和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等九大类高技术服务业投资。 [8]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除原煤产量、发电量为全口径数据,其余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口径。 [9]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具有集体、私营、个人性质的内资企(事业)单位以及由其控股(包括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的企业单位建造或购置固定资产的投资。 [10]房地产业投资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外,还包括建设单位自建房屋以及物业管理、中介服务和其他房地产投资。 [11]“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12]2022年电信业务总量按上年价格计算。 [13]2022年邮政业务总量按2020年价格计算。 [14]固定互联网宽带用户是指报告期末在电信企业登记注册,通过xDSL、FTTx+LAN、FTTH/O以及其他宽带接入方式和普通专线接入公众互联网的用户。 [15]与2021年比,2022年银保监局统计口径调整。 [16]原保险保费收入是指保险企业确认的原保险合同保费收入。 [17]与2021年比,各类社会福利院收养人数统计口径发生变化,包含老年人福利院、敬老院、儿童福利院数据。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城镇新增就业、社会保障数据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价格指数、居民收入消费、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产量、猪牛羊禽肉产量、禽蛋产量、牛奶产量、猪牛羊禽存栏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内蒙古调查总队;发电装机容量数据来自电力行业协会;对外贸易数据来自呼和浩特海关;实际使用外资数据来自商务厅;注册企业数、专利数据来自市场监督管理局;客货运量、客货运周转量数据来自交通运输厅、铁路部门和民航部门;民用汽车、道路交通事故数据来自公安厅;电信数、电话数、移动互联网数来自通信管理局;邮政业务量、快递业务量数据来自邮政管理局;艺术表演团体、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旅游数据来自文化和旅游厅;档案数据来自档案局;财政数据来自财政厅;金融数据来自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保险数据来自银保监局;医疗保障数据来自医疗保障局;教育数据来自教育厅;科技项目、合同成交金额数据来自科学技术厅;电视、广播数据来自广播电视局;出版数据来自党委宣传部;体育数据来自体育局;医疗卫生数据来自卫生健康委员会;社区服务设施数、福利院、最低生活保障、福利彩票数据来自民政厅;自然保护区、林业数据来自林业和草原局;空气质量数据来自生态环境厅;生产安全事故数据来自应急管理厅;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数据来自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内蒙古局;其他数据均来自统计局。
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1] 内蒙...
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1] 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 科学技术厅 财政厅 2022年9月30日 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深入实施“科技兴蒙”行动,大力推进研发投入攻坚,科技经费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及财政科技支出继续保持稳步增长。 一、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 2021年,全区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90.1亿元,比2020年增加29.0亿元,增长18.0%,增速比上年加快9.0个百分点。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2]之比)为0.93%,与2020年持平。按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为71.9万元,比上年增加14.2万元。 分活动类型看,全区基础研究经费5.4亿元,比上年增长58.7%;应用研究经费18.5亿元,增长7.8%;试验发展经费166.2亿元,增长18.2%。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2.9%、9.7%和87.4%。 分活动主体看,各类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63.0亿元,比上年增长20.1%;政府属研究机构经费支出13.6亿元,下降13.0%;高等学校经费支出9.1亿元,增长29.3%。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85.8%、7.1%和4.8%。 分产业部门看,高技术制造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2.6亿元,比上年增加5.1亿元,增长67.7%,投入强度(与营业收入之比)为2.47%,比上年提高0.69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25.4亿元,比上年增加4.4亿元,增长20.9%,投入强度为2.40%,比上年提高0.21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超过5亿元的行业大类有10个,这10个行业的经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比重为89.6%(详见附表1)。 分地区看,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排名前三的是包头市(67.4亿元)、呼和浩特市(52.4亿元)和鄂尔多斯市(38.7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4]之比)超过全区平均水平的盟市有3个,分别为包头市、呼和浩特市和乌海市(详见附表2)。 二、财政科学技术支出情况 2021年,全区财政科学技术支出35.28亿元,比上年增加2.9亿元,同口径增长20.7%,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0.67%。盟市财政科学技术支出28.75亿元,占盟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0.68%。自治区本级拨付下达科技资金17.9亿元,占自治区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2%[5]。 2021年全区财政科学技术支出情况 财政科学技术支出 (亿元) 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 全区合计 35.28 0.67 其中:盟市合计 28.75 0.68 全区12个盟市中,包头市、乌海市、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市4个盟市,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高于全区平均水平(详见附表3)。 附表1 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重点行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 行业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 (亿元) R&D投入强度 (%) 总计 154.8 0.63 采矿业 14.4 0.22 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11.6 0.21 制造业 133.7 0.90 其中:食品制造业 12.9 0.88 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 6.4 0.36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13.9 0.64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20.8 1.63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39.2 1.41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9.9 0.33 专用设备制造业 9.5 3.17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7.9 3.16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6.7 0.21 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6.5 0.23 附表2 2021年各盟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 地 区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 (亿元) R&D投入强度 (%) 全区 190.1 0.93 呼和浩特市 52.4 1.68 包头市 67.4 2.05 呼伦贝尔市 1.5 0.11 兴安盟 0.8 0.13 通辽市 6.2 0.44 赤峰市 4.1 0.21 锡林郭勒盟 2.4 0.23 乌兰察布市 4.6 0.51 鄂尔多斯市 38.7 0.82 巴彦淖尔市 2.9 0.30 乌海市 7.8 1.09 阿拉善盟 1.3 0.37 附表3 2021年各盟市财政科学技术支出情况 地 区 财政科学技术支出 (亿元) 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 (%) 内蒙古自治区 35.28 0.67 盟市合计 28.75 0.68 呼和浩特市 3.13 0.74 包 头 市 5.44 1.62 呼伦贝尔市 1.18 0.28 兴 安 盟 1.13 0.42 通 辽 市 1.51 0.4 赤 峰 市 2.65 0.46 锡林郭勒盟 0.68 0.24 乌兰察布市 1.22 0.32 鄂尔多斯市 8.17 1.12 巴彦淖尔市 1.53 0.57 乌 海 市 1.71 1.51 阿拉善盟 0.41 0.48 注: [1]本公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数据由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和科学技术厅提供,财政科学技术支出数据由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提供,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为初步核算数。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统计范围是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4]2021年分盟市地区生产总值为初步核算数。 [5]盟市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含中央、自治区转移支付资金。 附注: 1.主要指标解释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指报告期为实施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而实际发生的全部经费支出。研究与试验发展(R&D)指为增加知识存量(也包括有关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设计已有知识的新应用而进行的创造性、系统性工作,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种类型。国际上通常采用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指标反映一国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研究与试验发展(R&D):指为增加知识存量(也包括有关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设计已有知识的新应用而进行的创造性、系统性工作,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种类型。 基础研究:指一种不预设任何特定应用或使用目的的实验性或理论性工作,其主要目的是为获得(已发生)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规律和新知识。 应用研究:指为获取新知识,达到某一特定的实际目的或目标而开展的初始性研究。应用研究是为了确定基础研究成果的可能用途,或确定实现特定和预定目标的新方法。 试验发展:指利用从科学研究、实际经验中获取的知识和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其他知识,开发新的产品、工艺或改进现有产品、工艺而进行的系统性研究。 2.统计范围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统计范围为全社会有R&D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具体包括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以及R&D活动相对密集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的企事业单位。 3.调查方法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调查方法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特、一级建筑业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采用全面调查取得,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采用抽样调查推算取得。其他行业的企事业单位采用重点调查以及使用第二次全区R&D资源清查资料推算等方法取得。
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 2022年2月28日 2021年,...
内蒙古自治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 2022年2月28日 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等风险挑战,全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不动摇,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持续稳定恢复,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基本民生得到有效保障,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0514.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25.2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9374.2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8914.8亿元,增长6.7%。三次产业比例为10.8:45.7:43.5。第一、二、三产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0%、39.3%和51.7%。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5422元,比上年增长6.6%。 年末全区常住人口2400.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637.0万人,乡村人口763.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8.2%,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男性人口1226.0万人,女性人口1174.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5.0万人,出生率为6.26‰;死亡人口18.1万人,死亡率为7.5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8‰。 表1 2021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 指标 年末数(万人) 比重(%) 全区总人口 2400.0 100.0 其中:城镇 1637.0 68.2 乡村 763.0 31.8 其中:男性 1226.0 51.1 女性 1174.0 48.9 其中:0-14岁 330.0 13.8 15-64岁 1738.0 72.4 65周岁及以上 332.0 13.8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2.4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1.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84%。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9%。分城乡看,城市上涨0.8%,农村上涨1.1%。分类别看,食品烟酒类上涨0.5%,衣着类下降0.8%,居住类上涨0.5%,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2%,交通和通信类上涨4.0%,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1.0%,医疗保健类上涨0.3%,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下降0.6%。从工业生产角度看,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28.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28.0%。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上涨7.6%。 表2 2021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类 别 比上年涨幅(%) 居民消费价格 0.9 其中:城市 0.8 农村 1.1 其中:食品烟酒 0.5 其中:粮食 1.2 鲜菜 8.5 畜肉类 -9.0 水产品 13.4 蛋类 14.5 鲜奶 1.6 鲜果 2.7 衣着 -0.8 居住 0.5 生活用品及服务 -0.2 交通和通信 4.0 教育文化和娱乐 1.0 医疗保健 0.3 其他用品和服务 -0.6 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4%。非煤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0%,占比达到57.7%。新产业较快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0.2%,高新技术业增长22.4%。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0.0%,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1.3%。 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比上年下降2.8%,其中七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下降3.4%。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新能源发电规模达到1050.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5.7%,占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的比重为17.6%,较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 助企纾困政策成效显现。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为7.5元,较上年下降1.7元。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76.3元,较上年下降3.9元。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9%,比上年末下降2.0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5倍。 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进。东部地区生产总值6357.9亿元,比上年增长5.2%,占盟市合计的比重为31.1%;中部地区生产总值12033.7亿元,增长7.1%,占盟市合计的比重为58.8%;西部地区生产总值2065.0亿元,增长4.6%,占盟市合计的比重为10.1%。 二、农牧业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74.3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88.4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7%。粮食产量3840.3万吨,比上年增长4.8%。 全年猪牛羊禽四肉产量达270.3万吨,比上年增长3.7%。其中,猪肉产量67.4万吨,增长9.8%;牛肉产量68.7万吨,增长3.7%;羊肉产量113.7万吨,增长0.6%;禽肉产量20.5万吨,增长2.1%。禽蛋产量61.6万吨,增长1.9%。牛奶产量673.2万吨,增长10.1%。年末猪牛羊禽存栏12838.1万头(只),较上年增加211.8万头(只),增长1.7%。其中,生猪存栏565.2万头,增长5.8%;牛存栏732.5万头,增长9.1%;羊存栏6138.2万只,增长1.1%;家禽存栏5402.3万只,增长1.0%。 表3 2021年主要农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存栏数及其增长速度 指 标 2021年 比上年增长(%) 粮食(万吨) 3840.3 4.8 小麦(万吨) 157.2 -8.0 玉米(万吨) 2994.2 9.2 稻谷(万吨) 115.3 -6.3 大豆(万吨) 168.5 -28.2 薯类(万吨) 124.4 -1.3 猪牛羊禽四肉产量(万吨) 270.3 3.7 猪肉(万吨) 67.4 9.8 牛肉(万吨) 68.7 3.7 羊肉(万吨) 113.7 0.6 禽肉(万吨) 20.5 2.1 年末牲畜存栏数(万头、只) 猪牛羊禽(万头、只) 12838.1 1.7 猪(万头) 565.2 5.8 牛(万头) 732.5 9.1 羊(万只) 6138.2 1.1 禽(万只) 5402.3 1.0 牛奶(万吨) 673.2 10.1 初步统计,2021年末全区农牧业机械总动力4239.4万千瓦,比上年同口径增长4.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6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0%。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4.8%,股份制企业增长6.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5.3%。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3.4%,制造业增长11.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3%。分行业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2.1%,食品制造业增长6.0%,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长14.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6.0%,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5.4%,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5.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1.4%,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1.3%,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0.2%。 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看,全区原煤产量103896.1万吨,比上年增长2.7%;焦炭产量4657.9万吨,增长9.8%;发电量5952.6亿千瓦小时,增长3.7%。钢材产量2957.6万吨,下降0.9%;铝材产量240.1万吨,增长7.7%;乳制品产量368.0万吨,增长9.3%。 表5 2021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指 标 产 量 比上年增长(%) 原煤(万吨) 103896.1 2.7 焦炭(万吨) 4657.9 9.8 发电量(亿千瓦小时) 5952.6 3.7 粗钢(万吨) 3117.9 -0.4 钢材(万吨) 2957.6 -0.9 十种有色金属(万吨) 745.8 2.5 电解铝(万吨) 579.2 0.8 铝材(万吨) 240.1 7.7 平板玻璃(万重量箱) 1065.6 2.3 化肥(万吨) 390.1 -7.3 精甲醇(万吨) 1697.2 0.1 水泥(万吨) 3580.2 -1.6 乳制品(万吨) 368.0 9.3 智能电视机(万台) 183.7 6.0 基本型乘用车(轿车)(辆) 54488 88.3 年末全区发电装机容量15403万千瓦(6000千瓦及以上),比上年末增长5.8%,其中,火电装机容量9828万千瓦,增长5.0%;水电装机容量238万千瓦,与上年持平;风电装机容量3993万千瓦,增长5.5%;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1341万千瓦,增长14.0%。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3947.1亿元,比上年增长39.4%;实现利润3380.8亿元,增长1.5倍;营业收入利润率为14.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9.9%。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5%。全区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或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190家,比上年增加19家; 有工作量的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497.5万平方米,增长6.9%;房屋竣工面积1320.7万平方米,下降6.4%;房屋建筑竣工率为17.6%。 四、服务业 全年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1874.6亿元,比上年增长4.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262.4亿元,增长9.3%;金融业增加值898.4亿元,增长3.8%;房地产业增加值860.5亿元,增长2.5%。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4.6%。 全年货物运输总量211903.8万吨,比上年增长24.2%。货物运输周转量4891.7亿吨公里,增长10.4%。全年旅客运输总量7271.8万人,比上年下降1.7%。旅客运输周转量164.8亿人公里,与上年持平。 表6 2021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及其增长速度 指 标 单 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货物运输总量 万吨 211903.8 24.2 铁路 万吨 79053.2 28.4 公路 万吨 132847.0 21.9 民航 万吨 3.6 10.3 货物运输周转量 亿吨公里 4891.7 10.4 铁路 亿吨公里 2673.2 5.1 公路 亿吨公里 2218.5 17.5 表7 2021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运输量及其增长速度 指 标 单 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旅客运输总量 万人 7271.8 -1.7 铁路 万人 3597.2 9.1 公路 万人 2686.0 -16.7 民航 万人 988.6 13.1 旅客运输周转量 亿人公里 164.8 0.0 铁路 亿人公里 130.6 13.1 公路 亿人公里 34.2 -30.8 年末全区民用汽车保有量656.3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11.4万辆),比上年末增长6.3%,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625.8万辆,增长6.1%。民用轿车保有量601.5万辆,增长6.3%,其中私人轿车594.4万辆,增长6.2%。 全年完成邮政行业业务总量62.9亿元,比上年增长21.2%。邮政业全年完成邮政函件业务672.1万件,包裹业务17.0万件;快递业务量26086.0万件,增长33.4%;快递业务收入51.9亿元,增长23.3%。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289.7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年末全区移动电话用户总数3016.9万户,其中4G移动电话用户2066.5万户,5G终端用户953.4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125.5部/百人。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796.2万户,比上年末增加73.3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2665.2万户,增加90.9万户。全年移动互联网用户接入流量405069万GB,比上年增长24.2%。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60.3亿元,比上年增长6.3%。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471.3亿元,增长6.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89.0亿元,增长6.2%。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4414.6亿元,增长5.6%;餐饮收入额645.7亿元,增长11.2%。分区域看,东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6%,中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0%,西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2%。 在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0.8%,饮料类增长4.5%,烟酒类增长21.5%,中西药品类增长5.1%,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1.5%,汽车类增长6.4%。 全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303.6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6.0%,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六、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9.5%。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9.8%。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4%,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1.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4%。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4.4%,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54.4%。基础设施投资比上年增长0.2%。按项目隶属关系分,地方项目投资增长10.2%,中央项目投资增长5.9%。分区域看,东部地区投资比上年增长0.4%,中部地区投资增长18.9%,西部地区投资增长8.6%。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234.1亿元,比上年增长4.9%。其中,住宅投资971.4亿元,增长7.1%;办公楼投资7.9亿元,增长1.9%;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08.3亿元,下降8.3%。商品房销售面积1858.9万平方米,下降9.1%;商品房销售额1214.8亿元,下降11.0%。 表8 2021年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速度 行 业 比上年 增长(%) 行 业 比上年 增长(%) 总计 9.8 金融业 -44.1 农、林、牧、渔业 -4.7 房地产业 4.1 采矿业 51.0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30.2 制造业 29.2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76.2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5.4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 管理业 9.5 建筑业 - 教育 5.4 批发和零售业 27.4 卫生和社会工作 42.9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4.3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2.2 住宿和餐饮业 95.8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 和社会组织 -7.3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 服务业 26.4 七、对外经济 全年海关进出口总额1235.6亿元(人民币,下同),比上年增长17.2%。其中,出口总额478.4亿元,增长37.1%;进口总额757.2亿元,增长7.4%。从主要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进出口额805.9亿元,增长16.8%,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5.2%;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额205.4亿元;加工贸易进出口额67.8亿元。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717.3亿元,比上年增长13.2%。 表9 2021年海关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指 标 单位 绝对量 比上年增长(%) 海关进出口总额 亿元 1235.6 17.2 出口总额 亿元 478.4 37.1 一般贸易出口 亿元 385.8 26.5 边境小额贸易 亿元 26.4 6.2 加工贸易出口 亿元 40.4 498.5 进口总额 亿元 757.2 7.4 一般贸易进口 亿元 420.1 9.2 边境小额贸易 亿元 179.0 -17.4 加工贸易进口 亿元 27.4 116.5 商务部统计口径,全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4%(折21.8亿元人民币,增长2.3%)。年末全区在市场监管部门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3248家。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4家。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49.9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其中,税收收入1671.0亿元,增长14.6%,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71.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240.1亿元,按同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5.2%。 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7534.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3%,比年初增加2564.1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7145.2亿元,增长12.0%,比年初增加1842.5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5737.9亿元,增长12.7%,比年初增加648.6亿元;机关团体存款余额3626.4亿元,增长0.7%,比年初增加25.1亿元。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4965.0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4%,比年初增加1715.8亿元。其中,住户贷款余额7813.7亿元,增长11.5%,比年初增加808.6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17150.1亿元,增长5.6%,比年初增加906.4亿元。 年末全区保险机构共有2934家,比上年增加2家。全年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756.6亿元,比上年增长2.3%。全年保险业累计赔付支出258.5亿元,增长15.2%。全年人寿保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90.0亿元,累计赔付73.2亿元。全年农业保险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53.9亿元,累计赔付支出33.6亿元。 九、居民收入消费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108元,比上年增长8.3%。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658元,比上年增长14.5%。 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377元,比上年增长7.3%。从主要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26574元,增长6.8%;经营净收入8698元,增长13.0%;财产净收入2631元,增长11.2%;转移净收入6474元,增长1.1%。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194元,增长13.8%。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37元,比上年增长10.7%。从主要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3603元,增长7.4%;经营净收入9980元,增长13.1%;财产净收入473元,下降5.0%;转移净收入4281元,增长10.1%。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691元,比上年增长15.4%。全体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7.8%,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6.9%,农村牧区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1%,分别比上年下降1.1个和0.5个百分点。 年末全区城镇拥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4637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站2135个。各类社会福利院收养人数0.6万人。全年共有158.9万人得到国家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全年筹集社会福利资金9.7亿元,销售社会福利彩票30.6亿元。 年末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192.2万人,比上年增长0.4%。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64.7万人,增长2.1%;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627.5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823.1万人,比上年增长4.7%,其中,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320.0万人,增长2.8%。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90.9万人,增长5.2%;累计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5.7万人,增长14.4%。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100%。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科技项目中,科技重大专项共安排47项,自然科学基金共安排832项,关键技术攻关共安排445项。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总规模5.2亿元。科技企业孵化器56家,众创空间192家。全年专利授权量24362件,比上年增长35.7%。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3.4件,比上年提高0.5件。年内认定登记各类技术合同数1534个,其中,区内成交技术合同数1320个,增长6.6%。合同成交金额46.1亿元,其中,区内成交技术金额36.5亿元,增长12.3%。 全区共有40个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其中国家检验中心9个。 年末全区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11个,招生(含非全日制)1.3万人,在学研究生(含非全日制)3.4万人,比上年增长5.9%。普通高校54所,招生15.8万人,在校生50.7万人,毕业生13.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00所,招生6.7万人,在校生17.9万人,毕业生4.9万人。普通高中307所,招生13.8万人,在校生41.1万人,毕业生13.2万人。初中719所,招生22.0万人,在校生66.6万人,毕业生21.7万人。小学1661所,招生24.9万人,在校生140.9万人,毕业生22.1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60.4万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6.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2.4%。 十一、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年末全区有艺术表演团体93个,其中乌兰牧骑74个。拥有文化馆118座,公共图书馆117座,博物馆182座。年末全区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7%,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7%。年末全区有线电视覆盖用户356.3万户。全年生产故事影片5部。自治区和盟市两级出版各类报纸22964万份,各类期刊1055万册,图书6341万册。年末全区有档案馆134座,已开放各类档案563.7万卷(件)。 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3126.8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60.5亿元。 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24951个,其中医院806个,农村牧区卫生院125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2个,妇幼卫生机构114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14个。年末全区医疗卫生单位拥有病床16.7万张,比上年增长2.8%。其中,医院拥有病床13.4万张,乡镇卫生院拥有病床2.1万张,妇幼卫生机构拥有病床0.4万张。全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1.1万人,增长4.4%。其中,执业医师、助理医师8.4万人,注册护士8.9万人。农村牧区拥有村卫生室1.3万个,拥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3万人。 年内全区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竞赛中获奖牌237枚,其中,国外获奖牌11枚,国内获奖牌226枚。 十二、资源、环境和应急管理 初步统计,全年总用水量191.7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4%。其中,生活用水增长0.9%,工业用水下降0.4%,农业用水下降1.7%,生态用水下降1.0%。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90.5立方米,下降7.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2.6立方米,下降6.6%。 初步统计,全年完成营造林面积39.6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5.4万公顷,飞播造林2.3万公顷,封山育林6.0万公顷,退化林修复5.6万公顷,中、幼林抚育(作业)面积10.4万公顷。年末全区森林面积261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3.0%。 全区确定的自然保护区182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9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60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267.0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426.2万公顷。 全区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9.6%。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23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7.9%。 全区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677人,比上年下降13.8%,工矿商贸企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333人,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0.014,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人数为1.22人。 注释: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东部地区是指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中部地区是指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西部地区是指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阿拉善盟。 [4]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是指农产品生产者直接出售其产品时的价格。 [5]居住类价格包括租赁房房租、住房保养维修及管理、水电燃料等价格。 [6]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数字创意产业等八大产业中的工业相关行业。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按可比口径计算。 [7]高技术制造业包括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 [8]装备制造业包括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 [9]高技术产业投资包括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等六大类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和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九大类高技术服务业投资。 [10]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口径。 [11]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具有集体、私营、个人性质的内资企(事业)单位以及由其控股(包括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的企业单位建造或购置固定资产的投资。 [12]房地产业投资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外,还包括建设单位自建房屋以及物业管理、中介服务和其他房地产投资。 [13]“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14]2021年电信业务总量是按照上年不变价计算所得。 [15]2021年邮政业务总量按照上年不变价计算所得。 [16]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是指报告期末在电信企业登记注册,通过xDSL、FTTx+LAN、FTTH/O以及其他宽带接入方式和普通专线接入公众互联网的用户。 [17]原保险保费收入是指保险企业确认的原保险合同保费收入。 [18]综合能源消费量是指企业(单位)在报告期内工业生产实际消费的各种能源(扣除能源加工转换和能源回收利用等重复因素)的总和。计算综合能源消费量时,需要将各种能源品种的消费量换算成按照标准计量单位(如:吨标准煤)计量的消费量。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口径按当量值计算。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城镇新增就业、登记失业率、社会保障数据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价格指数、居民收入消费、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产量、猪牛羊禽肉产量、禽蛋产量、牛奶产量、猪牛羊存栏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内蒙古调查总队;农牧业机械总动力数据来自农牧厅;发电装机容量数据来自电力行业协会;对外贸易数据来自呼和浩特海关;实际利用外资数据来自商务厅;注册企业数、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专利数据来自市场监督管理局;客货运量、客货运周转量数据来自交通运输厅、铁路部门和民航部门;民用汽车、道路交通事故数据来自公安厅;电信数、电话数、移动互联网数来自通信管理局;邮政业务量、快递业务量数据来自邮政管理局;艺术表演团体、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旅游数据来自文化和旅游厅;档案数据来自档案局;财政数据来自财政厅;金融数据来自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保险数据来自银保监局;医疗保障数据来自医疗保障局;教育数据来自教育厅;科技项目、合同成交金额数据来自科学技术厅;电视、广播数据来自广播电视局;出版数据来自党委宣传部;体育数据来自体育局;医疗卫生数据来自卫生健康委员会;电影数据来自电影集团;社区服务设施数、福利院、最低生活保障、福利彩票数据来自民政厅;自然保护区、林业数据来自林业和草原局;空气质量数据来自生态环境厅;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数据来自应急管理厅;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数据来自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内蒙古局;其他数据均来自统计局。
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1] 内蒙古自治...
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1] 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 科学技术厅 财政厅 2021年9月24日 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深入推进“科技兴蒙”行动,科技经费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及强度、财政科技支出继续保持稳步增长。 一、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 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61.07亿元,比上年增加13.26亿元,增长8.97%,增速比上年回落5.42个百分点。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2]之比)为0.93%,比上年提高0.07个百分点。按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为57.70万元,比上年减少1.67万元。 分活动类型看,全区基础研究经费3.43亿元,比上年下降24.05%;应用研究经费17.13亿元,增长3.90%;试验发展经费140.51亿元,增长10.81%。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2.13%、10.64%和87.23%。 分活动主体看,各类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35.69亿元,比上年增长11.12%;政府属研究机构经费支出15.62亿元,下降2.46%;高等学校经费支出7.04亿元,下降4.09%。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别为84.24%、9.70%和4.37%。 分产业部门看,高技术制造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7.50亿元,比上年增加2.81亿元,增长59.74%,投入强度(与营业收入之比)为1.78%,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21.04亿元,比上年增加5.11亿元,增长32.01%,投入强度为2.19%,比上年提高0.14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超过5亿元的行业大类有8个,这8个行业的经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比重为79.95%(详见附表1) 分地区看,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超过25亿元的盟市有3个,分别是包头市(56.94亿元)、呼和浩特市(46.82亿元)和鄂尔多斯市(28.53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4]之比)超过全区平均水平的盟市有3个,分别为包头市、呼和浩特市和乌海市(详见附表2)。 二、财政科学技术支出情况 2020年,全区财政科学技术支出32.38亿元,比上年增加3.89亿元,增长13.67%,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0.61%。其中,自治区本级财政科学技术支出7.27亿元,占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0.89%;盟市财政科学技术支出25.11亿元,占盟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0.56%[5]。 2020年全区财政科学技术支出情况 财政科学技术支出 (亿元) 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 (%) 合 计 32.38 0.61 其中:自治区本级 7.27 0.89 盟市合计 25.11 0.56 全区12个盟市中,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乌海4个市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高于全区平均水平(详见附表3)。 注: [1] 本公报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 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为初步核算数。 [3]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统计范围是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4] 2020年分盟市地区生产总值为初步核算数。 [5] 自治区本级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不含自治区对下转移支付资金,盟市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含中央、自治区转移支付资金。 附表1 2020年分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情况 行业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 (亿元) R&D经费投入强度 (%) 合 计 129.37 0.74 采矿业 6.71 0.17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4.87 0.15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0.28 0.10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0.34 0.18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1.15 0.62 非金属矿采选业 0.07 0.15 制造业 118.44 1.11 农副食品加工业 1.41 0.28 食品制造业 10.18 0.79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0.07 0.10 烟草制品业 0.18 0.15 纺织服装、服饰业 0.89 2.68 造纸和纸制品业 0.03 0.04 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 7.23 0.74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16.74 1.14 医药制造业 3.95 2.21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0.11 0.42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8.36 2.80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22.87 1.05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15.06 0.74 金属制品业 6.07 3.36 通用设备制造业 1.31 2.56 专用设备制造业 1.33 3.28 汽车制造业 1.81 1.46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6.92 3.12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0.77 0.52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2.82 1.45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0.12 0.25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0.20 3.45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4.22 0.14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4.05 0.15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0.18 0.29 附注: 1.主要指标解释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指报告期为实施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而实际发生的全部经费支出。研究与试验发展(R&D)指为增加知识存量(也包括有关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设计已有知识的新应用而进行的创造性、系统性工作,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种类型。国际上通常采用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指标反映一国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研究与试验发展(R&D):指为增加知识存量(也包括有关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设计已有知识的新应用而进行的创造性、系统性工作,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种类型。 基础研究:指一种不预设任何特定应用或使用目的的实验性或理论性工作,其主要目的是为获得(已发生)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规律和新知识。 应用研究:指为获取新知识,达到某一特定的实际目的或目标而开展的初始性研究。应用研究是为了确定基础研究成果的可能用途,或确定实现特定和预定目标的新方法。 试验发展:指利用从科学研究、实际经验中获取的知识和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其他知识,开发新的产品、工艺或改进现有产品、工艺而进行的系统性研究。 2.统计范围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统计范围为全社会有R&D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具体包括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以及R&D活动相对密集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的企事业单位。 3.调查方法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调查方法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特、一级建筑业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采用全面调查取得,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采用抽样调查推算取得。其他行业的企事业单位采用重点调查以及使用第二次全区R&D资源清查资料推算等方法取得。
内蒙古自治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1](第六号) —...
内蒙古自治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六号), 内蒙古自治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1](第六号) ——城乡人口和流动人口情况 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 内蒙古自治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1年5月20日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现将2020年11月1日零时我区12个盟市的常住人口[2]城乡分布及流动情况公布如下: 一、城乡[3]人口 全区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6227475人,占67.4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7821680人,占32.52%。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507301人,乡村人口减少3164437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1.95个百分点。 图6-1 历次人口普查城乡人口 二、流动人口[4] 全区常住人口中,人户分离人口[5]为11462961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6]人口为2394517人,流动人口为9068444人。流动人口中,跨自治区流入人口为1686420人,自治区内流动人口为7382024人。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加了4292072人,增长59.85%;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加了1352323人,增长129.76%;流动人口增加了2939749人,增长47.97%。 注释: [1]本公报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据。 [2]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且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3]城镇、乡村是按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划分的。 [4]流动人口是指人户分离人口中扣除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 [5]人户分离人口是指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 [6]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是指一个直辖市或地级市所辖的区内和区与区之间,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乡镇街道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