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统计局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固定资产投资建设成绩显著 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七
2019-11-06 00:00:00     来源: 自治区统计局    
【字体: 】     打印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内蒙古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致,拼搏进取,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增动能、惠民生,全区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投资质量持续提高,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效改善了全区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一、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有效拓展经济社会发展空间

新中国成立后,我区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快速增长,1951-2018年年均增长19.9%。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区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在党中央的大力扶持下,固定资产投资得以较快增长。1958-1978年,我区加快生产性建设投资步伐,建成了一批钢铁、制糖、毛纺等工业产业项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大了对经济建设的投入力度,实现了全区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投资结构持续改善,投资质量不断提高。70周年来,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发展有效拓展了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投资结构日趋合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第一产业投资快速增长,农牧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夯实。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变我区广种薄收、靠天吃饭和逐水草而牧、靠天养畜的落后生产方式,我区加大了农牧业基础建设,兴建了大量农田水利工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区重点推进了农业综合开发、粮油糖基地、草原示范项目、防灾基地、中低产田改造、河套排灌、三北防护林工程等建设项目,进一步改善了农牧业生产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着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建设,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1986-2018年,全区第一产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0%。2018年,全区粮食产量3353万吨,牲畜存栏量达到7278万头(只),分别是1949年的16.7倍和7.5倍;有效灌溉面积319.65万公顷,是1988年的3.0倍;全区农牧业机械化总动力高达3663.66万千瓦,是1988年的5.5倍。

(二)第二产业投资成果丰硕,工业生产能力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后,我区在党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建设了包头钢铁公司、内蒙古第一、第二机械制造厂、包头第一、第二热电厂、包头糖厂、内蒙古第一毛纺厂等工业企业,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冶金、轻工、森工为主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后,我区第二产业投资活力有效释放,第二产业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1986-2018年,全区第二产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跳出“挖煤卖煤、挖土卖土”的老格局,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煤制油、煤制气等现代煤化工项目以及大数据、云计算、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项目的建设,有效延伸了我区资源型产业链,形成了传统产业新型化、多元化发展的新格局,工业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三)第三产业投资稳步发展,引领地位日趋巩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区第三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第三产业投资快速增长。1986-2018年,全区第三产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6%,增速比同时期第二产业投资高2.3个百分点。“九五”时期,我区争取了大量国家重点项目资金,重点加强了第三产业建设,第三产业投资占比于1999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达到51.7%。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将补短板、惠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加大了对基础设施、民生领域的投资,第三产业投资比重稳步上升。2018年,我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三产业占58.4%,比1985年提高16.6个百分点。

三、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一)交通运输建设日新月异。70周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把交通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1951-2018年,我区交通运输业投资以年均19.6%的速度快速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了有力的运输保障。经过多年艰苦不懈地努力,我区建设了内蒙古省际大通道、京新高速、京藏高速、丹锡高速、集通铁路、锡乌铁路、集张铁路、京包铁路、哈额铁路、包兰铁路等一批连接自治区内外的重大公路、铁路项目。截至2018年末,全区铁路营业里程1.2万公里,公路线路里程20.3万公里,分别是1949年的8.0倍和84.6倍,初步形成了连接三北、通疆达海、东西贯通的陆路交通网络;建成民用机场29个,开通航线452条,可通达国内外114个城市,马背民族的飞天梦得以实现。

(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增强。70周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区公共设施领域投资大幅增加,2013-2017年,全区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年均增长2.7倍,有效改善了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截至2018年末,全区城市实有道路面积达3.6亿平方米,是2001年的5.2倍;城市排水管道长度2.3万公里,是2001年的5.7倍;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2.1万吨,是2001年的746.8倍;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8.7万公顷,是2001年的4.3倍。

(三)信息产业投资效果突出。70周年来,我区信息通信水平全面提升,综合通信能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2013年全国“宽带中国”战略启动实施,我区重点推进了“宽带内蒙古”“数字城市”“无线城市”等信息化工程,加大了对城乡宽带网络基础设施优化升级的投资力度。2013-2018年,全区信息传输业投资年均增长56.6%。2018年,全区光缆线路总长度87.6万公里,建有移动电话基站14.2万个。信息传输服务业能力明显提升,信息网络强区的基础进一步增强。

(四)能源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我区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立足“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的战略定位和市场定位,大力发展能源工业建设,现已成为国家最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1978-2018年,全区能源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8.9%。2018年,我区6000千瓦以上电厂电力装机容量合计12258万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容量3820万千瓦,占全区电力装机容量的比重为31.2%,有效增加了我区的用能空间,也为“西电东送”“北电南送”提供了坚强保障。

四、民生领域投资大幅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一)教育投资力度持续增强。70周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先后实施了“一无两有”、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中小学校安、标准化建设等一系列重点工程,新建了一批学校和教育园区。1998-2018年,全区教育投资年均增长11.0%。截至2018年末,全区地方性财政教育支出已达576.33亿元,高于地方性财政总支出年均增速1.7个百分点;建成各类学校7146所,小学、普通中学生均校舍面积分别为9.8平方米和19.1平方米,分别是1998年的2.2倍和3.2倍。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二)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升。70周年来,我区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大了医疗、养老等项目建设力度,兴建了一批综合性医院、民族医院、乡村卫生站以及各类养老项目。1998-2018年,全区医疗卫生领域投资年均增长15.7%。截至2018年末,全区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46万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5.9万张,分别是1949年的315.6倍和227.1倍;建成各类养老服务机构706个,提供养老服务床位8.6万张。城乡医疗保障水平大幅提升。

(三)文化体育事业快速发展。70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加大了对文化、体育场馆、器材等硬件设施建设,兴建了一批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项目,文化体育事业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2013-2018年,全区文化体育业投资年均增长15.7%。2018年,全区共有博物馆109个,文化馆(站)1213个,公共图书馆117个。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五、多元投资格局逐步形成,投资内生性和自主增长能力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区非国有经济投资份额逐步扩大,改革开放初期单一国有经济为主体的投资格局已被打破,形成了国有、集体、股份制、外商、私营、个体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多元投资格局。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特别是2012年自治区政府《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后,我区民间投资得到了快速发展,投资的内生性和自主增长能力明显提高。2013-2017年,全区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平均比重为51.1%,比2000年提高了近30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已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

70年风雨沧桑,70年发展巨变。我区固定资产投资成绩斐然,为全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后,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战略部署,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相关附件: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关闭

固定资产投资建设成绩显著 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七

发布时间:2019-11-06 00:00
来源:自治区统计局
朗读

固定资产投资建设成绩显著 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七,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内蒙古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致,拼搏进取,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增动能、惠民生,全区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投资质量持续提高,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效改善了全区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一、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有效拓展经济社会发展空间
  新中国成立后,我区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快速增长,1951-2018年年均增长19.9%。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区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在党中央的大力扶持下,固定资产投资得以较快增长。1958-1978年,我区加快生产性建设投资步伐,建成了一批钢铁、制糖、毛纺等工业产业项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大了对经济建设的投入力度,实现了全区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投资结构持续改善,投资质量不断提高。70周年来,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发展有效拓展了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投资结构日趋合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第一产业投资快速增长,农牧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夯实。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变我区广种薄收、靠天吃饭和逐水草而牧、靠天养畜的落后生产方式,我区加大了农牧业基础建设,兴建了大量农田水利工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区重点推进了农业综合开发、粮油糖基地、草原示范项目、防灾基地、中低产田改造、河套排灌、三北防护林工程等建设项目,进一步改善了农牧业生产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着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建设,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1986-2018年,全区第一产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0%。2018年,全区粮食产量3353万吨,牲畜存栏量达到7278万头(只),分别是1949年的16.7倍和7.5倍;有效灌溉面积319.65万公顷,是1988年的3.0倍;全区农牧业机械化总动力高达3663.66万千瓦,是1988年的5.5倍。
  (二)第二产业投资成果丰硕,工业生产能力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后,我区在党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建设了包头钢铁公司、内蒙古第一、第二机械制造厂、包头第一、第二热电厂、包头糖厂、内蒙古第一毛纺厂等工业企业,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冶金、轻工、森工为主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后,我区第二产业投资活力有效释放,第二产业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1986-2018年,全区第二产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跳出“挖煤卖煤、挖土卖土”的老格局,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煤制油、煤制气等现代煤化工项目以及大数据、云计算、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项目的建设,有效延伸了我区资源型产业链,形成了传统产业新型化、多元化发展的新格局,工业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三)第三产业投资稳步发展,引领地位日趋巩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区第三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第三产业投资快速增长。1986-2018年,全区第三产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6%,增速比同时期第二产业投资高2.3个百分点。“九五”时期,我区争取了大量国家重点项目资金,重点加强了第三产业建设,第三产业投资占比于1999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达到51.7%。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将补短板、惠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加大了对基础设施、民生领域的投资,第三产业投资比重稳步上升。2018年,我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三产业占58.4%,比1985年提高16.6个百分点。
  三、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一)交通运输建设日新月异。70周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把交通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1951-2018年,我区交通运输业投资以年均19.6%的速度快速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了有力的运输保障。经过多年艰苦不懈地努力,我区建设了内蒙古省际大通道、京新高速、京藏高速、丹锡高速、集通铁路、锡乌铁路、集张铁路、京包铁路、哈额铁路、包兰铁路等一批连接自治区内外的重大公路、铁路项目。截至2018年末,全区铁路营业里程1.2万公里,公路线路里程20.3万公里,分别是1949年的8.0倍和84.6倍,初步形成了连接三北、通疆达海、东西贯通的陆路交通网络;建成民用机场29个,开通航线452条,可通达国内外114个城市,马背民族的飞天梦得以实现。
  (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增强。70周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区公共设施领域投资大幅增加,2013-2017年,全区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年均增长2.7倍,有效改善了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截至2018年末,全区城市实有道路面积达3.6亿平方米,是2001年的5.2倍;城市排水管道长度2.3万公里,是2001年的5.7倍;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2.1万吨,是2001年的746.8倍;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8.7万公顷,是2001年的4.3倍。
  (三)信息产业投资效果突出。70周年来,我区信息通信水平全面提升,综合通信能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2013年全国“宽带中国”战略启动实施,我区重点推进了“宽带内蒙古”“数字城市”“无线城市”等信息化工程,加大了对城乡宽带网络基础设施优化升级的投资力度。2013-2018年,全区信息传输业投资年均增长56.6%。2018年,全区光缆线路总长度87.6万公里,建有移动电话基站14.2万个。信息传输服务业能力明显提升,信息网络强区的基础进一步增强。
  (四)能源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我区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立足“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的战略定位和市场定位,大力发展能源工业建设,现已成为国家最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1978-2018年,全区能源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8.9%。2018年,我区6000千瓦以上电厂电力装机容量合计12258万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容量3820万千瓦,占全区电力装机容量的比重为31.2%,有效增加了我区的用能空间,也为“西电东送”“北电南送”提供了坚强保障。
  四、民生领域投资大幅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一)教育投资力度持续增强。70周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先后实施了“一无两有”、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中小学校安、标准化建设等一系列重点工程,新建了一批学校和教育园区。1998-2018年,全区教育投资年均增长11.0%。截至2018年末,全区地方性财政教育支出已达576.33亿元,高于地方性财政总支出年均增速1.7个百分点;建成各类学校7146所,小学、普通中学生均校舍面积分别为9.8平方米和19.1平方米,分别是1998年的2.2倍和3.2倍。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二)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升。70周年来,我区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大了医疗、养老等项目建设力度,兴建了一批综合性医院、民族医院、乡村卫生站以及各类养老项目。1998-2018年,全区医疗卫生领域投资年均增长15.7%。截至2018年末,全区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46万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5.9万张,分别是1949年的315.6倍和227.1倍;建成各类养老服务机构706个,提供养老服务床位8.6万张。城乡医疗保障水平大幅提升。
  (三)文化体育事业快速发展。70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加大了对文化、体育场馆、器材等硬件设施建设,兴建了一批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项目,文化体育事业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2013-2018年,全区文化体育业投资年均增长15.7%。2018年,全区共有博物馆109个,文化馆(站)1213个,公共图书馆117个。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五、多元投资格局逐步形成,投资内生性和自主增长能力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区非国有经济投资份额逐步扩大,改革开放初期单一国有经济为主体的投资格局已被打破,形成了国有、集体、股份制、外商、私营、个体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多元投资格局。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特别是2012年自治区政府《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后,我区民间投资得到了快速发展,投资的内生性和自主增长能力明显提高。2013-2017年,全区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平均比重为51.1%,比2000年提高了近30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已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
  70年风雨沧桑,70年发展巨变。我区固定资产投资成绩斐然,为全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后,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战略部署,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内蒙古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致,拼搏进取,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增动能、惠民生,全区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投资质量持续提高,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效改善了全区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一、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有效拓展经济社会发展空间

新中国成立后,我区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快速增长,1951-2018年年均增长19.9%。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区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在党中央的大力扶持下,固定资产投资得以较快增长。1958-1978年,我区加快生产性建设投资步伐,建成了一批钢铁、制糖、毛纺等工业产业项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大了对经济建设的投入力度,实现了全区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投资结构持续改善,投资质量不断提高。70周年来,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发展有效拓展了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投资结构日趋合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第一产业投资快速增长,农牧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夯实。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变我区广种薄收、靠天吃饭和逐水草而牧、靠天养畜的落后生产方式,我区加大了农牧业基础建设,兴建了大量农田水利工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区重点推进了农业综合开发、粮油糖基地、草原示范项目、防灾基地、中低产田改造、河套排灌、三北防护林工程等建设项目,进一步改善了农牧业生产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着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建设,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1986-2018年,全区第一产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0%。2018年,全区粮食产量3353万吨,牲畜存栏量达到7278万头(只),分别是1949年的16.7倍和7.5倍;有效灌溉面积319.65万公顷,是1988年的3.0倍;全区农牧业机械化总动力高达3663.66万千瓦,是1988年的5.5倍。

(二)第二产业投资成果丰硕,工业生产能力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后,我区在党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建设了包头钢铁公司、内蒙古第一、第二机械制造厂、包头第一、第二热电厂、包头糖厂、内蒙古第一毛纺厂等工业企业,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冶金、轻工、森工为主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后,我区第二产业投资活力有效释放,第二产业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1986-2018年,全区第二产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跳出“挖煤卖煤、挖土卖土”的老格局,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煤制油、煤制气等现代煤化工项目以及大数据、云计算、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项目的建设,有效延伸了我区资源型产业链,形成了传统产业新型化、多元化发展的新格局,工业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三)第三产业投资稳步发展,引领地位日趋巩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区第三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第三产业投资快速增长。1986-2018年,全区第三产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6%,增速比同时期第二产业投资高2.3个百分点。“九五”时期,我区争取了大量国家重点项目资金,重点加强了第三产业建设,第三产业投资占比于1999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达到51.7%。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将补短板、惠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加大了对基础设施、民生领域的投资,第三产业投资比重稳步上升。2018年,我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三产业占58.4%,比1985年提高16.6个百分点。

三、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一)交通运输建设日新月异。70周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把交通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1951-2018年,我区交通运输业投资以年均19.6%的速度快速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了有力的运输保障。经过多年艰苦不懈地努力,我区建设了内蒙古省际大通道、京新高速、京藏高速、丹锡高速、集通铁路、锡乌铁路、集张铁路、京包铁路、哈额铁路、包兰铁路等一批连接自治区内外的重大公路、铁路项目。截至2018年末,全区铁路营业里程1.2万公里,公路线路里程20.3万公里,分别是1949年的8.0倍和84.6倍,初步形成了连接三北、通疆达海、东西贯通的陆路交通网络;建成民用机场29个,开通航线452条,可通达国内外114个城市,马背民族的飞天梦得以实现。

(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增强。70周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区公共设施领域投资大幅增加,2013-2017年,全区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年均增长2.7倍,有效改善了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截至2018年末,全区城市实有道路面积达3.6亿平方米,是2001年的5.2倍;城市排水管道长度2.3万公里,是2001年的5.7倍;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2.1万吨,是2001年的746.8倍;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8.7万公顷,是2001年的4.3倍。

(三)信息产业投资效果突出。70周年来,我区信息通信水平全面提升,综合通信能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2013年全国“宽带中国”战略启动实施,我区重点推进了“宽带内蒙古”“数字城市”“无线城市”等信息化工程,加大了对城乡宽带网络基础设施优化升级的投资力度。2013-2018年,全区信息传输业投资年均增长56.6%。2018年,全区光缆线路总长度87.6万公里,建有移动电话基站14.2万个。信息传输服务业能力明显提升,信息网络强区的基础进一步增强。

(四)能源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我区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立足“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的战略定位和市场定位,大力发展能源工业建设,现已成为国家最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1978-2018年,全区能源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8.9%。2018年,我区6000千瓦以上电厂电力装机容量合计12258万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容量3820万千瓦,占全区电力装机容量的比重为31.2%,有效增加了我区的用能空间,也为“西电东送”“北电南送”提供了坚强保障。

四、民生领域投资大幅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一)教育投资力度持续增强。70周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先后实施了“一无两有”、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中小学校安、标准化建设等一系列重点工程,新建了一批学校和教育园区。1998-2018年,全区教育投资年均增长11.0%。截至2018年末,全区地方性财政教育支出已达576.33亿元,高于地方性财政总支出年均增速1.7个百分点;建成各类学校7146所,小学、普通中学生均校舍面积分别为9.8平方米和19.1平方米,分别是1998年的2.2倍和3.2倍。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二)医疗服务水平显著提升。70周年来,我区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大了医疗、养老等项目建设力度,兴建了一批综合性医院、民族医院、乡村卫生站以及各类养老项目。1998-2018年,全区医疗卫生领域投资年均增长15.7%。截至2018年末,全区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46万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5.9万张,分别是1949年的315.6倍和227.1倍;建成各类养老服务机构706个,提供养老服务床位8.6万张。城乡医疗保障水平大幅提升。

(三)文化体育事业快速发展。70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加大了对文化、体育场馆、器材等硬件设施建设,兴建了一批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项目,文化体育事业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2013-2018年,全区文化体育业投资年均增长15.7%。2018年,全区共有博物馆109个,文化馆(站)1213个,公共图书馆117个。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五、多元投资格局逐步形成,投资内生性和自主增长能力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区非国有经济投资份额逐步扩大,改革开放初期单一国有经济为主体的投资格局已被打破,形成了国有、集体、股份制、外商、私营、个体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多元投资格局。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特别是2012年自治区政府《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后,我区民间投资得到了快速发展,投资的内生性和自主增长能力明显提高。2013-2017年,全区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平均比重为51.1%,比2000年提高了近30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已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

70年风雨沧桑,70年发展巨变。我区固定资产投资成绩斐然,为全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后,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战略部署,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