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内蒙古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奋进,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口和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在内蒙古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内蒙古人口稳步增长,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支撑,经济的发展也为扩大就业提供了保障。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解决好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大力调整优化产业和经济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各种所有制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扩大和解决就业提供了保障。
一、人口稳步增长,人口素质显著提高
(一)人口总量由快速增长到平缓增长
1949年末,内蒙古总人口为608.1万人,占全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总人口的比重为1.12%。到2018年末,内蒙古常住人口达到2533.98万人,占全国人口总量的1.82%。69年间,内蒙古人口总量增加了1925.88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7.91万人,年均增长2.1%。
纵观内蒙古人口发展变化的过程,不同历史时期人口总量的发展变化,有很大差异。1949年到1973年,是内蒙古人口高速增长时期,这一时期内蒙古人口出生率基本在3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在20‰以上。到1973年内蒙古人口总量增加到1651.1万人,比1949年增加了1043万人,年均增长4.25%;1974年到1990年,是内蒙古人口快速增长时期,由于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开始逐步降低,到1990年,内蒙古常住人口为2162.6万人,比1973年增加了511.5万人,年均增长速度降至1.6%;1991年到2000年,内蒙古人口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进一步降低,人口进入低速增长阶段,到2000年内蒙古常住人口为2372.4万人,比1990年增加了209.8万人,年均增长速度为0.93%;进入21世纪以来,内蒙古常住人口呈现了平缓增长的态势,人口出生率降至10‰以下,2018年,内蒙古常住人口为2533.98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161.6万人,年均增长速度降至0.32%。与此同时,内蒙古人口再生产类型也由高出生、高死亡、高自然增长的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完全转变为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
(二)少数民族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内蒙古是一个由多民族人口组成的大家庭,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除珞巴族外共有55个民族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内蒙古。70年来,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内蒙古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少数民族人口特别是蒙古族人口有了较快发展。
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内蒙古总人口为610.0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96.06万人,占总人口的15.75%;在少数民族人口中,蒙古族人口为88.82万人,占总人口的14.56%。根据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15年11月1日零时,内蒙古常住人口为2510.0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达到515.45万人,较1953年增加了419.3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上升到20.54%,比重提高了4.79个百分点;蒙古族人口为430.98万人,增加了342.16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提高到17.17%,比1953年提高了2.61个百分点。
(三)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快速提高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反映一个地区人口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1949年以前,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左右,而内蒙古则更低。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内蒙古社会经济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死亡率特别是婴儿死亡率的持续降低,内蒙古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快速提高。据有关资料,1962年内蒙古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达到63.6岁,1981年提高到66.69岁,比1962年增加了3.09岁。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社会经济又有了更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快速提高,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完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到2000年,内蒙古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69.87岁,比1981年提高了3.18岁,平均每年提高0.17岁;到2010年,内蒙古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超过70岁,为74.44岁,比2000年又提高了4.57岁,平均每年提高0.46岁,这一时期也是内蒙古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较快的时期。尽管如此,内蒙古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还是比全国2010年的74.83岁低0.39岁,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在逐渐缩小。
(四)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镇化既是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镇型不断转变的过程,也是伴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地域的不断扩大,乡村富余劳动力由乡村向城镇流动,城镇人口所占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内蒙古城镇化水平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内蒙古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1949年,内蒙古城镇人口比重仅为12.37%,到1978年内蒙古城镇人口比重提高到了21.8%,比全国平均水平的17.92%,高3.88个百分点。随着内蒙古经济的发展,城镇功能的不断完善及吸纳和聚集人口能力的增强,内蒙古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1990年,内蒙古城镇人口增加到781.1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到36.12%,比1978年上升了14.32个百分点,比全国的26.41%,高出14.32个百分点;2000年,内蒙古城镇人口超过了1000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为42.2%,比1990年提高6.08个百分点,比全国的36.22%,高5.98个百分点;到2007年,内蒙古城镇人口数量首次超过了乡村人口,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达到50.15%,比全国的45.89%,高4.26个百分点。
2018年,内蒙古城镇人口为1589.1万人,城镇人口比重达到62.71%,比全国的59.58%,高3.13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居第10位。
(五)人口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
人口受教育程度是反映人口素质的重要内容。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受教育状况,不仅标志着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标志着一个地区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初期,其教育水平非常落后,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也处于极其低的状况。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内蒙古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内蒙古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人口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
1964年人口普查,内蒙古每10万人口中拥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为380人,拥有高中、初中、小学受教育程度人口分别为1129人、4636人和27089人,整体人口受教育程度非常低,尤其是拥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极少。2015年,根据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内蒙古每10万人口中拥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达到15255人,比1964年增加了40倍,拥有高中受教育程度人口上升到16166人,比1964年增加了近14倍;在高层次受教育程度人口大幅增加的同时,拥有初中受教育程度人口和小学受教育程度人口则呈现出小幅增加或减少趋势,由此反映出内蒙古人口总体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
二、就业质量明显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一)就业规模扩大,结构持续优化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就业规模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就业总量不断扩大。截至2018年底,全区城乡就业人数达到1348.6万人,与1965年的476.8万人相比,翻了近3倍,年均增长1.98%。就业人员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也由1965年的36.8%提高到2018年的53.2%,人民生活更加安定幸福。
与此同时,内蒙古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就业结构的变化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是内蒙古第一产业拉动就业的主导时期。解放初期,内蒙古农牧业生产就业人员占绝对多数,1952年,全国三次产业就业人员之比为83.5:7.4:9.1,内蒙古情况与此类似。到1978年,内蒙古三次产业就业人员之比仍呈现67.1:18.5:14.4,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尽管有所下降,但仍以绝对优势主导就业结构;第二阶段,从改革开放到新世纪之前,第二产业迅速发展,成为吸纳和拉动就业的内在引擎。2000年,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582.57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556.2亿元,超过第一产业增加值的331.84亿元,就业结构随之发生变化。1985-1997年的12年间,我区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始终在20%以上,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进一步收窄,1997年降至51.85%。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其吸纳就业能力也在不断提高;第三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突出表现为第三产业带动就业能力增强,一、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下降。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大量乡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2009年,我区一产就业人口比重降至50%以下,2018年降至42.8%。同时,随着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机器换人在工业领域发展迅速,供给侧改革的深入实施,产业转型升级阶段对整体就业规模有所影响,导致二产就业比重逐步下降。2018年,全区三次产业就业之比为42.8:16.8:40.4。尽管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仍然较大,但新兴行业如金融业、房地产业、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就业规模均明显扩大,上述行业城镇就业人员由2000年的58.3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90.5万人,就业结构不断优化。
(二)“两个收入”快速增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是内蒙古城乡面貌发生巨变的70年,更是各族人民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发展繁荣的70年。“大河流水小河满”——随着内蒙古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2018年,内蒙古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376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8元。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8305元,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803元,分别比1978年的301元和131元翻了127倍和105倍,且近年来,随着对农牧民扶持政策的倾斜和增收渠道的拓宽,“十二五”以来,农牧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在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内蒙古居民日常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之初,人民的物质生活十分匮乏,消费对象主要集中在食品和日用品上,内蒙古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都在46%以上,农村、牧区恩格尔系数则分别高达59%和48%以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快速提高,各类物资品种不断丰富,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2018年城乡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6.9%和27.5%,居民对于消费的内容已经不单纯满足于吃饱穿暖,而是吃好穿好,消费质量迅速提升。特别是城市居民,在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强,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等消费支出也在进一步提升,而近年来出现的旅游热,更是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
(三)劳动者就业形式不断丰富,工资收入稳步提升
改革开放前,内蒙古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单位类型主要由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构成,自主创业、择业的土壤十分贫瘠,劳动者收入水平尽管差距不大,但整体水平很低。1980年,内蒙古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仅为796元,改革开放以来,市场活力迅速释放,就业形式百花齐放,各种所有制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扩大和解决就业提供了保障,特别是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显著。职工工资水平也得到显著提升。2018年,全区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达到75601元,与1978年的712元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