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内蒙古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内蒙古建筑业在改革浪潮中不断壮大,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全区建筑业行业规模不断壮大,结构日趋优化,竞争实力明显增强,装备水平日益提升,助推全区经济社会稳步发展。
一、建筑业企业所有制结构发生巨变,规模不断扩大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全区建筑业企业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原来单纯国有、集体企业性质转变为以有限责任公司和私营企业性质为主的多种所有制形式。1990年,全区建筑业企业有650家,其中,国有企业133家,占全部企业的20.5%;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517家,占全部企业的79.5%。2018年,全区具有建筑业企业资质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达到1147家,其中,国有企业仅2家;股份合作企业6家、股份有限公司43家;有限责任公司545家,占有资质总专包企业的47.5%;私营企业551家,占有资质总专包企业的48%。
二、工程承揽能力快速提升,国民经济支柱地位稳固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房地产开发经营业的兴起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内蒙古建筑业在广阔的市场中奋力拼搏,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城乡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企业承揽工程的能力快速增强,建设规模不断壮大。1990年,全区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7.89亿元,2018年达1040.12亿元,是1990年的37.3倍,1990-2018年年均增长30%。
70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建筑业的发展,深化建筑业行业改革,优化建筑业发展环境,推进创新驱动,积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保障,加快提升我区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建筑业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还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得建筑业在国民经济行业的支柱地位稳步提升。2018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322.4亿元,是1990年的86.7倍;建筑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7.6%,比1990年提高2.8个百分点,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三、自有动力和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随着建筑业企业规模的日益壮大,资质等级的不断升级,企业的自有机械动力和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18年,全区具有资质的总专包建筑业企业拥有各类自有施工机械设备7.1万台,是1985年的1.5倍;自有机械设备总功率203.5万千瓦,是1985年的2.2倍;自有机械设备净值达到50.6亿元,是1985年的14.1倍。技术装备率为19866元/人,比1985年提高18574元/人,是1985年的15.4倍。
四、行业结构不断优化,多行业协调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建筑业行业结构比较单一。70年来,随着各行各业建设发展的需要,我区建筑业行业也向纵深发展,逐步形成基建、冶金、有色、煤炭、石油、化工、石化、水电、水利、机械等建筑专业;建设性质上形成房屋建筑业、土木工程建筑业、建筑安装业和装饰装修及其他建筑业统筹发展的局面。
2018年,房屋建筑业企业593个,占全区有资质总专包建筑业企业个数的51.7%,比1985年回落9.7个百分点;完成总产值603亿元,占全行业总产值的58%,比1985年提高20.4个百分点;从业人员17.3万人,占全行业从业人员的68%,比1985年提高26.7个百分点。
土木工程建筑业企业358个,占全区有资质总专包建筑业企业个数31.2%,比1985年提高21.8个百分点;完成总产值375.6亿元,占全行业总产值的36.1%,比1985年提高28.6个百分点;从业人员6.45万人,占全行业从业人员的25.3%,比1985年提高18.3个百分点。
建筑安装业企业116个,占全行业企业个数的10.1%,比1985年提高7.3个百分点;完成总产值39亿元,占全行业总产值的3.7%,比1985年下降0.6个百分点;从业人员1.11万人,占全行业从业人员的4.4%,比1985年提高0.7个百分点。
建筑装饰、装修和其他建筑业企业79个,占全行业企业个数的6.9%,比1985年提高1.1个百分点;完成总产值22.49亿元,占全行业总产值的2.2%,比1985年提高0.1个百分点;从业人员0.63万人,占全行业从业人员的2.5%,比1985年下降0.2个百分点。
五、经济效益大幅提高,行业实力日渐雄厚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全区建筑业企业不断做大做强,企业资产规模迅速扩大,盈利能力不断提高,行业经济实力日渐雄厚。2018年,全区建筑业企业中总承包企业961家,专业承包企业186家,劳务分包企业83家。总专包企业实收资本达433.2亿元,是1993年的27.2倍;资产总计2320亿元,是1993年的33.5倍;主营业务收入1227.4亿元,是1993年的17.9倍;实现利税总额94.1亿元,是1993年的28.9倍。2018年,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按总产值计算)达到31.5万元/人,是1993年的1.5倍。
六、住宅建设成就显著,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改善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筑业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便捷出行等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2018年,全区建筑业企业竣工房屋建筑面积1699.8万平方米,是1990年的3.92倍。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341.9万平方米,是1990年的6.6倍。
在交通运输方面,全区建成纵贯东西的“省际大通道”极大方便了东西各盟市的融通交流。2018年,全区公路线路里程为20.3万公里,比1990年增加了15.9万公里;旅客周转量336.7亿人公里。其中,公路旅客周转量达到122.4亿人公里,是1990年的3.2倍;铁路旅客运输周转量为214.3亿人公里,是1990年的3.7倍。2018年,铁路、公路和航空客运量达到1.46亿人,是1990年的1.4倍。其中,公路客运量最大,高达7822万人;航空旅客客运量增长最快,高达1340万人,是1990年的44.7倍。
七、东部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区域集聚效应明显
建筑业的发展与区域建设紧密相关。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待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全区各盟市以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契机,建筑业行业不断发展壮大,大力带动东部盟市城市建设。
2018年,全区具有建筑业企业资质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1147家。其中,呼包鄂三市建筑业企业513家,占全部建筑业企业个数的44.7%;完成总产值577.5亿元,占全部建筑业总产值的55.5%,比1989年提高2.6个百分点;从业人员11.12万人,占全部建筑业从业人员的43.7%,比1989年下降7.9个百分点。
东部五盟市建筑业企业441个,占全部建筑业企业个数的38.4 %;完成总产值340.8亿元,占全部建筑业总产值的32.8 %,比1989年提高3.2个百分点;从业人员11.01万人,占全部建筑业从业人员的43.3 %,比1989年提高16.2个百分点。
其他四盟市建筑业企业193个,占全部建筑业企业个数的16.8%;完成总产值121.8亿元,占全部建筑业总产值的11.7 %,比1989年提高2.8百分点;从业人员3.3万人,占全部建筑业从业人员的13.1 %,比1989年提高1.4个百分点。
随着内蒙古并入呼包鄂榆城市群的经济圈和东北振兴战略圈,较高资质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越来越多的集聚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和赤峰市等人口密集和发展较快的城市,行业区域集聚效应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