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开拓进取,砥砺前行。70年来,内蒙古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内蒙古农牧业踏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一、农牧业基础地位稳固,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一)农林牧渔总产值快速增长
新中国成立以前,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落后,农牧业生产广种薄收,逐水而牧。1949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为6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4.8亿元,牧业总产值1.2亿元。新中国成立后,成功地进行农村牧区经济制度改革,农牧业生产条件极大改善,农牧业生产得到极大发展,农林牧渔总产值快速增长。2018年,全区农林牧渔总产值达298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28.8倍。其中,农业产值1512.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20.6倍;牧业产值129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49.9倍。全区农、林、牧、渔产值比例由1949年的79.5:0.1:20.3:0.1调整为2018年的51.5:3.4:44.1:1。
图1.1949-2018年内蒙古主要年份农林牧渔总产值
(二)农业基础进一步夯实,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
新中国成立以前,内蒙古农业生产条件极为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羸弱,温饱难以保障。1949年,全区农作物总播面积仅有389.6万公顷,其中:全区粮食播种面积352.8万公顷,全区粮食总产量仅为212.5万吨。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改革和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加大,农作物播种面积不断增加,主要农产品产量实现快速增长。2018年,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82.4万公顷, 比1949年增加492.8万公顷,增长1.3倍。其中,全区粮食播种面积679万公顷, 比1949年增长近1倍。粮食播种面积的增加,为粮食增产提供有力保障,2018年全区粮食总产量突破3553.3万吨(710.66亿斤),比1949年增加3340.8万吨(668亿斤),增长15.7倍。(见图2)
图2.1949-2018年内蒙古主要年份粮食产量
2018年,主要粮食作物中玉米、小麦、稻谷、薯类、大豆产量分别为2700万吨、202.3万吨、121.9万吨、149.8万吨、179.4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111.5倍、14.6倍、60倍、7.3倍、21.4倍。随着粮食总产量持续增加,粮食单产水平也不断提高。1949年,内蒙古粮食平均单产仅有603公斤/公顷,2018年达到5233.5公斤/公顷,增长近10倍。内蒙古粮食总产量多年在全国各省区位居第10位,2018年前移到第8位,在西部地区居第一位,超过人口大省四川。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全区经济作物生产能力不断增强,有效地保障了供给。2018年,全区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03.4万公顷,比1949年增加175.4万公顷,增长6.3倍。其中,油料作物和蔬菜种植面积分别为89.1万公顷和19万公顷,分别比1949年增加63.3万公顷和14万公顷,增长2.5倍和2.8倍。2018年,油料作物和蔬菜产量分别为201.5万吨、1006.5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加192.5万吨和961.6万吨,增长21.4倍和21.4倍。2018年果用瓜、烟叶、甜菜产量分别为225.2万吨、0.6万吨、515.9万吨,分别比1980年增加215.5万吨、0.4万吨、434.7万吨,增长22.2倍、2倍、5.4倍。(见图3)
图3. 1949-2018年内蒙古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变化情况
(三)畜牧业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迈进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拥有全国最大的天然牧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委、政府从自治区实际出发,在草畜双承包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改革,出台一系列推进畜牧业发展的政策,内蒙古畜牧业生产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生产总量大幅增加。1949年,全区年末牲畜总头数只有968.6万头(只),到2018年,全区年末牲畜总头数达到7277.9万头(只),比1949年增加6309.3万头(只),增长6.5倍。其中,猪497.3万头、羊6001.9万只、大牲畜778.7万头,分别比1949年增加408.6万头、5426.3万只、474.4万头,增长4.6倍、9.4倍、1.6倍。尤其是1979年以来,全区牲畜存栏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牲畜存栏结构变化明显,猪、牛、羊年末存栏比例由1979年的15.7:10:74.3调整为2018年的7:8.7:84.3。主要畜产品产量大幅提高。2018年,全区肉类总产量267.2万吨,比1979年增加了245.4万吨,增长11.3倍。猪肉、牛肉、羊肉产量分别为71.8万吨、61.4万吨、106.3万吨,比1979年增长5.2倍、19.5倍、15.9倍。全区牛奶产量565.6万吨、禽蛋55.2万吨,比1985年增长22.2倍和5.1倍。2018年,内蒙古肉类、奶类人均占有量双双居全国首位。其中,奶类人均占有量达到全国平均水平10倍以上。随着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内蒙古畜牧业的经济地位也随之提高,畜牧业为农业增效、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畜牧业已经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为增加农牧民收入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农牧业发展向现代化迈进
(一)农田水利条件明显改善,机械化水平显著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自治区对农业的投入持续加大,2018年内蒙古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196.5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2926千公顷,喷灌和滴管面积1741千公顷。2018年,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3663.7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117.5万台。全区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4%,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有大幅度地提高。随着农田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农业机械水平的提高,农机化新技术应用进一步扩展,机械化精量播种、节水灌溉、秸秆还田等新技术的应用,内蒙古农业生产向着现代化迈进,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二)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快
设施农业是现代化农业的标志,也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有力保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设施农业取得长足进展。2018年,全区设施农业种植面积38.8千公顷, 设施农业蔬菜食用菌产量272.3万吨,占蔬菜食用菌总产量的27.1%。全区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区数量不断增加,工厂化种植快速发展。2018年,农业生产进一步绿色化。全区实施耕地轮作制度试点600万亩,增施有机肥4140万亩,推广水肥一体化1403万亩,开展绿色防控4530万亩,农药化肥使用量双双实现负增长。先进农业技术及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的运用,对稳定农产品供应、稳定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业收益、加快现代农业建设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现代畜牧业水平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跃上新的台阶
畜牧业发展程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农业发达国家或地区,畜牧业占农业经济中的比重在60%以上。2018年,全区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比重达到43.4%, 比1949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比1978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牧业结构调整、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 促进农牧民增收的突破口来抓,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首先, 牲畜良种繁育体系不断完善。2018年,全区种羊场发展到457个,具备了年提供种公羊10万只的生产能力,引进国外优质品种种羊经区内纯繁、本土驯化,供种能力得到提升;种公牛站发展到5家,优质良种牛冻精年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剂,牲畜良种化率达到90%以上,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牛羊良种生产输出基地。其次,推行饲草料节水灌溉。饲草料节水灌溉的实施,使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草地的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不仅为畜牧业实现舍饲、半舍饲圈养提供保障,还将基本改变牧区因自然放牧、畜群超载等造成的草原沙化、退化局面。第三,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畜牧业生产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强。积极转变生产方式,向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养殖倾斜,大力扶持农区肉羊育肥和大型养殖场户,通过政策性补贴鼓励规模化养殖,逐步改变一家一户的散养方式,建立肉羊养殖小区,实现了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经济效益。目前,全区建立了28个牛奶大县、30个肉牛大县、46个肉羊大县、27个生猪大县标准化生产基地,2018年按标准生产基地存栏规模达到3734.7万头只,优势基地牛奶、牛肉、羊肉已经占到全区总产量的89%、72%、83%,优势区域生产能力和集中度显著提高。第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施“粮改饲”试点。积极推动种养关系调整,努力构建粮草兼顾、种养一体的新型农牧业生产结构,在玉米主产区和农牧交错带,选择草食家畜生产基础较好的玉米种植大县开展粮改饲试点整县推进。2018年,全区以青贮玉米为主的饲用农作物种植面积1659.15万亩,青贮储量超3000万吨,为畜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有效地推动了全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农村牧区社会经济取得举世瞩目成就 ,党的十九大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农村牧区改革力度,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夯实农业基础,促进内蒙古农牧业向现代化迈进,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亮丽内蒙古而提供重要基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