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统计局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呼和浩特:砥砺奋进七十载 腾飞巨变铸青城——新中国成立70周年呼和浩特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2019-09-30 00:00:00     来源: 自治区统计局    
【字体: 】     打印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呼和浩特市各族人民团结奋斗、齐心协力,在改善民生、发展经济、城市建设等各项经济和社会事业上取得了辉煌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高质量发展贯穿始终,扎实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工作,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民营经济,持续精一产、强二产、优三产,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以优异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一、经济总量跨越式增长,财政实力显著提升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市经济百业凋零,百废待兴。1949年,全市生产总值0.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73元。历经30年的坎坷发展,到1978年,全市生产总值5.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49年的8倍,年均增长7.3%;人均生产总值347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49年的3倍,年均增长3.9%。改革开放以后,全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全市经济总量分别在1996年突破百亿元大关,2007年突破千亿元大关,2011年突破2000亿大关,完成三次跨越。到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290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49年的1045倍,年均增长10.6%;人均生产总值93029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49年的239倍,年均增长8.3%

  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全市财政实力得到同步提升。新中国成立之初,1949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79万元。到1978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1.4亿元。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财政收入有了显著提升,全市财政收入分别在1999年突破10亿元大关,2008年突破百亿元大关。到2018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204.7亿元。财力的增加对促进经济发展、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更趋协调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市经济以农业为主,第一产业占到全部经济比重的75%。1949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5.9:8.6:15.5。随着工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第二产业占比迅速提升,到1978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转变为21.3:46.8:31.9,第一产业占比下降54.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提高38.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提高16.4个百分点。改革开放后,各种服务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占比大幅提升,超过了第二产业,到2018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转变为3.7:27.6:68.7。

   (一)第一产业稳步推进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市农牧业水平低、总量少,农牧民生活困顿。1949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0.3亿元,粮食产量14.2万吨,家畜年末存栏39.8万头。土地改革后,全市农业生产全面进入恢复和发展期,农民添置了大批农业生产资料,农业生产逐步进入正轨。到1978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74.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是1949年的3倍,年均增长3.3%;粮食产量32.7万吨,是1949年的2倍,年均增长2.9%;家畜年末存栏142.9万头,是1949年的4倍,年均增长4.5%。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不断向“三农”倾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强农惠农政策陆续出台,现代化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到2018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108.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是1949年的40倍,年均增长5.5%;粮食产量155.3万吨,是1949年的11倍,年均增长3.5%;家畜年末存栏230.7万头,是1949年的6倍,年均增长2.6%。
    70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农业生产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生产结构由1949年的农业占77.93%、林业占1.87%、牧业占20.20%、发展为2018年的农业占40.0%、林业占1.6%、牧业占55.3%、渔业占1.6%,农林牧渔服务业占1.5%。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2018年,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7.6%。肉羊、生猪规模化养殖水平分别提高到64.0%和60.0%。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逐年提升,龙头带动作用明显,“伊利”“蒙牛”等15个农牧业企业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占到全区中国驰名商标总数的21.4%,近85%的农户进入产业化链条。
   (二)第二产业增长迅猛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市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主要工业行业集中在发电、制砖、纺织、皮毛加工和印刷等行业。1949年,全市共有工业企业150户,工业总产值983万元,原煤产量0.8万吨,发电量426万千瓦时。1955年,随着发电厂、糖厂、毛织厂、机床厂、化工厂、橡胶厂、焦化厂、电机厂等一大批骨干工业企业陆续开工建设,与此同时,国家分别从天津、上海、烟台等城市全建制地将黑色金属冶炼、机械、金属制品、电子、塑料制品等行业的13个工厂或车间迁到我市,从而填补了全市工业多个行业空白,极大地改善了全市工业结构,壮大了工业技术力量,为全市之后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到1999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2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1.5亿元,原煤产量28.2万吨,是1949年的35倍,发电量10亿千瓦时,是1949年的234倍。此外,多个工业行业开始发力,乳制品3万吨,原油加工量115.7万吨,水泥96.2万吨,全市新工业体系逐步建立。
    进入21世纪以来,全市工业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十五”期间,工业经济发展迅猛,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高达36.8%,一大批工业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形成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乳业、电力、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冶金化工、机械制造等六大产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十一五”期间,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六大产业集群化发展,建设了一批光伏材料和风力发电项目,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迅速发展;“十二五”期间,“五大基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培育形成了绿色农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光伏材料、生物制药等一批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到2018年,全市工业企业已超过2600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3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01.7亿元,是1999年的17倍,年均增长16.2%;原煤产量409.0万吨,是1999年的15倍,年均增长15.1%;发电量579.7亿千瓦时,是1999年的58倍,年均增长23.8%;乳制品124.2万吨,是1999年的41倍,年均增长21.6%;原油加工量357.4万吨,是1999年的3倍,年均增长6.1%;水泥399.4万吨,是1999年的4倍,年均增长7.8%。
   (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市服务业发展十分落后,还处于低端水平,仅有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形式。1949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714万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15.5%。随着全国经济逐步复苏,全市服务业发展水平也在稳步提升,196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35.9%,首次超过农业成为全市第一大产业,且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1978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1.7亿元,是1949年的15倍,年均增长9.7%,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1.9%,比1949年提高16.4个百分点。如今,服务业作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发展日新月异,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不断改造升级,信息技术、金融保险等现代新兴服务业不断提升层次,使得服务业已然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增长极。2018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1993.7亿元,是1949年的2850倍,年均增长12.2%,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8.7%,比1949年提高53.2个百分点。201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03.2亿元,是1949年的7218倍,年均增长13.7%。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770.8亿元,是1949年的2885万倍,年均增长28.3%,金融机构贷款余额7956.3亿元,是1949年的1989万倍,年均增长27.6%。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相继出台了《呼和浩特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法规和政策。目前,全市已培育形成25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占全区集聚区数量的24.8%。其中,呼和浩特留创园、沙良物流园区、蒙古风情园、脑包物流园区和太伟方恒中央商务区被定为自治区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同时,依托金海电子商务基地、内蒙古电子商务产业园、呼和浩特市金桥电子商务产业园、新城区电子商务产业园等多个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的集聚力,积极引导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不断加强全市电子商务产业园的公共服务能力。
    三、投资规模持续扩大,交通建设日新月异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市投资渠道和结构单一。投资渠道主要依靠各级政府投资。1950年,全市完成投资7万元。随着经济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方向和投资结构不断进行调整,工业和农业基础建设投资不断扩大。197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3亿元,是1950年的1857倍,年均增长30.8%。改革开放后,全市投资步伐不断加快,各项重大项目逐年增加,如三环快速路、地铁1、2号线、巴彦路、金海路等建设进度不断加快,全市基础设施投资不断增强。201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601.4亿元,是1949年的86万倍,年均增长21.9%。其中,基础设施投资323.7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53.2%
    交通建设日新月异。呼和浩特市位于国家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东接首都北京,西连祖国大西北的主要通道。公路方面, 1949年,全市公路里程仅有180公里,到1978年,公路里程增加到2033公里,是1949年的11倍,到2018年,全市公路里程7742公里,是1949年的43倍。在此期间,全市高速公路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1997年呼包高速公路正式通车运行,结束了内蒙古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到2018年底,呼和浩特市境内已有高速公路516公里如今,我们不仅有绕城高速,而且还是京新、京藏、呼北、荣乌高速的重要节点城市。铁路方面,早在1981年,全市铁路营业里程只有99公里,到2018年,铁路营业里程328公里动车组、高速铁路从无到有,呼和浩特至北京的高铁即将投入运营,届时将极大地缩短呼和浩特至北京的间通行时间。不久前,呼和浩特市被正式纳入国家《铁路“十三五”发展规划》“八纵八横”主动脉中,并被列为重要节点城市。航空方面,呼和浩特市是草原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和枢纽城市,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是面向俄蒙欧、服务区内外的双向桥头堡。2018年,全市港口旅客发运量为641.2万人,达到量为574.7万人,分别是1979年的300倍和273倍;货物发运量1.3万吨,到达量2.8万吨,分别是1979年的41倍和73倍。
    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新中国成立之初,呼和浩特市区由新城、旧城、车站三个居民区组成,城区面积9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2.4万人。70年来,城市建设突飞猛进,高楼林立,立交桥、环城路,快速路穿梭于城市之间,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建筑散落在楼群间相映成趣,处处洋溢着现代化的少数民族城市风貌。2018年末,全市建城区面积260平方公里,是1949年的28倍多;全市常住人口达到312.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18.3万人,城镇化率达69.8%。城区供热和生活燃料已经全部现代化,供排水和供气能力完备,设计合理,有效地保障了城市基础供应。2018年末,全市供水管道长度981公里,全年供水量16335万立方米;年末城市集中供热管道长度3256公里,供热总量9414万吉焦;年末天然气用气户数75.6万户,用气人口214.0万人。
    近年来,全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市区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几乎没有地面直接裸露,与刚解放时的黄土遍地有了天壤之别。2018年末,全市有公园49个,公园绿地面积3145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6.9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3%。每到周末,市民携家带口悠然于公园绿地间,全市区范围内步行10分钟既有公园和公共绿地供市民晨练和游玩,人民生活悠然惬意。
    五、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随着呼和浩特市经济高速发展,人民收入持续增加、人民生活愈加富裕,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0年的409元增加到2018年的46565元,是1980年的114倍,年均增长13.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0年的142元增加到2018年的17190元,是1980年121倍,年均增长13.5%。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96年的45.1%和58.8%下降到2018年的24.3%和28.4%。
    科教文卫蓬勃发展。全市普通高校在校学生人数由1952年的616人增加到2018年的24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由1982年6125平方米增加到2018年的6.2万平方米,博物馆藏品件数由1982年4.4万件增加到2018年的560.9万件;卫生机构数由1949年的39个增加到2018年的2141个,卫生机构技术人员数由1949年的489人增加到2018年的27681人,医院拥有床位数由1949年的210张增加到2018年的20694张。
    社会保障逐步完善。随着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市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18年,全市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1.5万人,发放低保资金4.4亿元。其中,城市低保对象1.5万人,发放低保资金0.9亿元,农村低保对象10万人,发放低保资金3.5亿元;社会保障覆盖面稳步扩大,待遇水平稳步提升。2018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9.4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21.0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59.5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45.4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43.1万人。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回首70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呼和浩特市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是历届市委、市政府励精图治、锐意进取的结果,是呼和浩特市人民用勤劳和汗水、智慧和勇气、改革和创新奋斗而来的结果。展望未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标高质量发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攻坚克难,扎实工作,确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更具活力、更为美丽、更加和谐的呼和浩特市继续奋斗!


相关附件: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关闭

呼和浩特:砥砺奋进七十载 腾飞巨变铸青城——新中国成立70周年呼和浩特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发布时间:2019-09-30 00:00
来源:自治区统计局
朗读

呼和浩特:砥砺奋进七十载 腾飞巨变铸青城——新中国成立70周年呼和浩特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hlcmspagerstart-->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呼和浩特市各族人民团结奋斗、齐心协力,在改善民生、发展经济、城市建设等各项经济和社会事业上取得了辉煌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高质量发展贯穿始终,扎实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工作,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民营经济,持续精一产、强二产、优三产,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以优异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一、经济总量跨越式增长,财政实力显著提升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市经济百业凋零,百废待兴。1949年,全市生产总值0.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73元。历经30年的坎坷发展,到1978年,全市生产总值5.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49年的8倍,年均增长7.3%;人均生产总值347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49年的3倍,年均增长3.9%。改革开放以后,全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全市经济总量分别在1996年突破百亿元大关,2007年突破千亿元大关,2011年突破2000亿大关,完成三次跨越。到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290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49年的1045倍,年均增长10.6%;人均生产总值93029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49年的239倍,年均增长8.3%。
   
   
      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全市财政实力得到同步提升。新中国成立之初,1949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79万元。到1978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1.4亿元。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财政收入有了显著提升,全市财政收入分别在1999年突破10亿元大关,2008年突破百亿元大关。到2018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204.7亿元。财力的增加对促进经济发展、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更趋协调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市经济以农业为主,第一产业占到全部经济比重的75%。1949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5.9:8.6:15.5。随着工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第二产业占比迅速提升,到1978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转变为21.3:46.8:31.9,第一产业占比下降54.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提高38.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提高16.4个百分点。改革开放后,各种服务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占比大幅提升,超过了第二产业,到2018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转变为3.7:27.6:68.7。
   
   
     (一)第一产业稳步推进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市农牧业水平低、总量少,农牧民生活困顿。1949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0.3亿元,粮食产量14.2万吨,家畜年末存栏39.8万头。土地改革后,全市农业生产全面进入恢复和发展期,农民添置了大批农业生产资料,农业生产逐步进入正轨。到1978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74.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是1949年的3倍,年均增长3.3%;粮食产量32.7万吨,是1949年的2倍,年均增长2.9%;家畜年末存栏142.9万头,是1949年的4倍,年均增长4.5%。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不断向“三农”倾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强农惠农政策陆续出台,现代化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到2018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108.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是1949年的40倍,年均增长5.5%;粮食产量155.3万吨,是1949年的11倍,年均增长3.5%;家畜年末存栏230.7万头,是1949年的6倍,年均增长2.6%。
      70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农业生产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生产结构由1949年的农业占77.93%、林业占1.87%、牧业占20.20%、发展为2018年的农业占40.0%、林业占1.6%、牧业占55.3%、渔业占1.6%,农林牧渔服务业占1.5%。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2018年,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7.6%。肉羊、生猪规模化养殖水平分别提高到64.0%和60.0%。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逐年提升,龙头带动作用明显,“伊利”“蒙牛”等15个农牧业企业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占到全区中国驰名商标总数的21.4%,近85%的农户进入产业化链条。
     (二)第二产业增长迅猛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市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主要工业行业集中在发电、制砖、纺织、皮毛加工和印刷等行业。1949年,全市共有工业企业150户,工业总产值983万元,原煤产量0.8万吨,发电量426万千瓦时。1955年,随着发电厂、糖厂、毛织厂、机床厂、化工厂、橡胶厂、焦化厂、电机厂等一大批骨干工业企业陆续开工建设,与此同时,国家分别从天津、上海、烟台等城市全建制地将黑色金属冶炼、机械、金属制品、电子、塑料制品等行业的13个工厂或车间迁到我市,从而填补了全市工业多个行业空白,极大地改善了全市工业结构,壮大了工业技术力量,为全市之后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到1999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2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1.5亿元,原煤产量28.2万吨,是1949年的35倍,发电量10亿千瓦时,是1949年的234倍。此外,多个工业行业开始发力,乳制品3万吨,原油加工量115.7万吨,水泥96.2万吨,全市新工业体系逐步建立。
      进入21世纪以来,全市工业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十五”期间,工业经济发展迅猛,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高达36.8%,一大批工业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形成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乳业、电力、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冶金化工、机械制造等六大产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十一五”期间,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六大产业集群化发展,建设了一批光伏材料和风力发电项目,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迅速发展;“十二五”期间,“五大基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培育形成了绿色农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光伏材料、生物制药等一批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到2018年,全市工业企业已超过2600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3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01.7亿元,是1999年的17倍,年均增长16.2%;原煤产量409.0万吨,是1999年的15倍,年均增长15.1%;发电量579.7亿千瓦时,是1999年的58倍,年均增长23.8%;乳制品124.2万吨,是1999年的41倍,年均增长21.6%;原油加工量357.4万吨,是1999年的3倍,年均增长6.1%;水泥399.4万吨,是1999年的4倍,年均增长7.8%。
     (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市服务业发展十分落后,还处于低端水平,仅有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形式。1949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714万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15.5%。随着全国经济逐步复苏,全市服务业发展水平也在稳步提升,196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35.9%,首次超过农业成为全市第一大产业,且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1978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1.7亿元,是1949年的15倍,年均增长9.7%,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1.9%,比1949年提高16.4个百分点。如今,服务业作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发展日新月异,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不断改造升级,信息技术、金融保险等现代新兴服务业不断提升层次,使得服务业已然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增长极。2018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1993.7亿元,是1949年的2850倍,年均增长12.2%,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8.7%,比1949年提高53.2个百分点。201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03.2亿元,是1949年的7218倍,年均增长13.7%。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770.8亿元,是1949年的2885万倍,年均增长28.3%,金融机构贷款余额7956.3亿元,是1949年的1989万倍,年均增长27.6%。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相继出台了《呼和浩特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法规和政策。目前,全市已培育形成25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占全区集聚区数量的24.8%。其中,呼和浩特留创园、沙良物流园区、蒙古风情园、脑包物流园区和太伟方恒中央商务区被定为自治区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同时,依托金海电子商务基地、内蒙古电子商务产业园、呼和浩特市金桥电子商务产业园、新城区电子商务产业园等多个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的集聚力,积极引导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不断加强全市电子商务产业园的公共服务能力。
      三、投资规模持续扩大,交通建设日新月异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市投资渠道和结构单一。投资渠道主要依靠各级政府投资。1950年,全市完成投资7万元。随着经济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方向和投资结构不断进行调整,工业和农业基础建设投资不断扩大。197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3亿元,是1950年的1857倍,年均增长30.8%。改革开放后,全市投资步伐不断加快,各项重大项目逐年增加,如三环快速路、地铁1、2号线、巴彦路、金海路等建设进度不断加快,全市基础设施投资不断增强。201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601.4亿元,是1949年的86万倍,年均增长21.9%。其中,基础设施投资323.7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53.2%。
      交通建设日新月异。呼和浩特市位于国家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东接首都北京,西连祖国大西北的主要通道。公路方面, 1949年,全市公路里程仅有180公里,到1978年,公路里程增加到2033公里,是1949年的11倍,到2018年,全市公路里程7742公里,是1949年的43倍。在此期间,全市高速公路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1997年呼包高速公路正式通车运行,结束了内蒙古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到2018年底,呼和浩特市境内已有高速公路516公里。如今,我们不仅有绕城高速,而且还是京新、京藏、呼北、荣乌高速的重要节点城市。铁路方面,早在1981年,全市铁路营业里程只有99公里,到2018年,铁路营业里程328公里。动车组、高速铁路从无到有,呼和浩特至北京的高铁即将投入运营,届时将极大地缩短呼和浩特至北京的间通行时间。不久前,呼和浩特市被正式纳入国家《铁路“十三五”发展规划》“八纵八横”主动脉中,并被列为重要节点城市。航空方面,呼和浩特市是草原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和枢纽城市,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是面向俄蒙欧、服务区内外的双向桥头堡。2018年,全市港口旅客发运量为641.2万人,达到量为574.7万人,分别是1979年的300倍和273倍;货物发运量1.3万吨,到达量2.8万吨,分别是1979年的41倍和73倍。
      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新中国成立之初,呼和浩特市区由新城、旧城、车站三个居民区组成,城区面积9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2.4万人。70年来,城市建设突飞猛进,高楼林立,立交桥、环城路,快速路穿梭于城市之间,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建筑散落在楼群间相映成趣,处处洋溢着现代化的少数民族城市风貌。2018年末,全市建城区面积260平方公里,是1949年的28倍多;全市常住人口达到312.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18.3万人,城镇化率达69.8%。城区供热和生活燃料已经全部现代化,供排水和供气能力完备,设计合理,有效地保障了城市基础供应。2018年末,全市供水管道长度981公里,全年供水量16335万立方米;年末城市集中供热管道长度3256公里,供热总量9414万吉焦;年末天然气用气户数75.6万户,用气人口214.0万人。
      近年来,全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市区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几乎没有地面直接裸露,与刚解放时的黄土遍地有了天壤之别。2018年末,全市有公园49个,公园绿地面积3145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6.9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3%。每到周末,市民携家带口悠然于公园绿地间,全市区范围内步行10分钟既有公园和公共绿地供市民晨练和游玩,人民生活悠然惬意。
      五、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随着呼和浩特市经济高速发展,人民收入持续增加、人民生活愈加富裕,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0年的409元增加到2018年的46565元,是1980年的114倍,年均增长13.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0年的142元增加到2018年的17190元,是1980年121倍,年均增长13.5%。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96年的45.1%和58.8%下降到2018年的24.3%和28.4%。
      科教文卫蓬勃发展。全市普通高校在校学生人数由1952年的616人增加到2018年的24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由1982年6125平方米增加到2018年的6.2万平方米,博物馆藏品件数由1982年4.4万件增加到2018年的560.9万件;卫生机构数由1949年的39个增加到2018年的2141个,卫生机构技术人员数由1949年的489人增加到2018年的27681人,医院拥有床位数由1949年的210张增加到2018年的20694张。
      社会保障逐步完善。随着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市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18年,全市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1.5万人,发放低保资金4.4亿元。其中,城市低保对象1.5万人,发放低保资金0.9亿元,农村低保对象10万人,发放低保资金3.5亿元;社会保障覆盖面稳步扩大,待遇水平稳步提升。2018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9.4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21.0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59.5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45.4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43.1万人。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回首70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呼和浩特市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是历届市委、市政府励精图治、锐意进取的结果,是呼和浩特市人民用勤劳和汗水、智慧和勇气、改革和创新奋斗而来的结果。展望未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标高质量发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攻坚克难,扎实工作,确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更具活力、更为美丽、更加和谐的呼和浩特市继续奋斗!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呼和浩特市各族人民团结奋斗、齐心协力,在改善民生、发展经济、城市建设等各项经济和社会事业上取得了辉煌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高质量发展贯穿始终,扎实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工作,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民营经济,持续精一产、强二产、优三产,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以优异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一、经济总量跨越式增长,财政实力显著提升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市经济百业凋零,百废待兴。1949年,全市生产总值0.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73元。历经30年的坎坷发展,到1978年,全市生产总值5.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49年的8倍,年均增长7.3%;人均生产总值347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49年的3倍,年均增长3.9%。改革开放以后,全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全市经济总量分别在1996年突破百亿元大关,2007年突破千亿元大关,2011年突破2000亿大关,完成三次跨越。到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290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49年的1045倍,年均增长10.6%;人均生产总值93029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49年的239倍,年均增长8.3%

  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全市财政实力得到同步提升。新中国成立之初,1949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79万元。到1978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1.4亿元。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财政收入有了显著提升,全市财政收入分别在1999年突破10亿元大关,2008年突破百亿元大关。到2018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204.7亿元。财力的增加对促进经济发展、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更趋协调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市经济以农业为主,第一产业占到全部经济比重的75%。1949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5.9:8.6:15.5。随着工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第二产业占比迅速提升,到1978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转变为21.3:46.8:31.9,第一产业占比下降54.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提高38.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提高16.4个百分点。改革开放后,各种服务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占比大幅提升,超过了第二产业,到2018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转变为3.7:27.6:68.7。

   (一)第一产业稳步推进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市农牧业水平低、总量少,农牧民生活困顿。1949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0.3亿元,粮食产量14.2万吨,家畜年末存栏39.8万头。土地改革后,全市农业生产全面进入恢复和发展期,农民添置了大批农业生产资料,农业生产逐步进入正轨。到1978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74.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是1949年的3倍,年均增长3.3%;粮食产量32.7万吨,是1949年的2倍,年均增长2.9%;家畜年末存栏142.9万头,是1949年的4倍,年均增长4.5%。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不断向“三农”倾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强农惠农政策陆续出台,现代化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到2018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108.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是1949年的40倍,年均增长5.5%;粮食产量155.3万吨,是1949年的11倍,年均增长3.5%;家畜年末存栏230.7万头,是1949年的6倍,年均增长2.6%。
    70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农业生产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生产结构由1949年的农业占77.93%、林业占1.87%、牧业占20.20%、发展为2018年的农业占40.0%、林业占1.6%、牧业占55.3%、渔业占1.6%,农林牧渔服务业占1.5%。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2018年,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7.6%。肉羊、生猪规模化养殖水平分别提高到64.0%和60.0%。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逐年提升,龙头带动作用明显,“伊利”“蒙牛”等15个农牧业企业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占到全区中国驰名商标总数的21.4%,近85%的农户进入产业化链条。
   (二)第二产业增长迅猛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市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主要工业行业集中在发电、制砖、纺织、皮毛加工和印刷等行业。1949年,全市共有工业企业150户,工业总产值983万元,原煤产量0.8万吨,发电量426万千瓦时。1955年,随着发电厂、糖厂、毛织厂、机床厂、化工厂、橡胶厂、焦化厂、电机厂等一大批骨干工业企业陆续开工建设,与此同时,国家分别从天津、上海、烟台等城市全建制地将黑色金属冶炼、机械、金属制品、电子、塑料制品等行业的13个工厂或车间迁到我市,从而填补了全市工业多个行业空白,极大地改善了全市工业结构,壮大了工业技术力量,为全市之后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到1999年,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2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1.5亿元,原煤产量28.2万吨,是1949年的35倍,发电量10亿千瓦时,是1949年的234倍。此外,多个工业行业开始发力,乳制品3万吨,原油加工量115.7万吨,水泥96.2万吨,全市新工业体系逐步建立。
    进入21世纪以来,全市工业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十五”期间,工业经济发展迅猛,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高达36.8%,一大批工业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形成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乳业、电力、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冶金化工、机械制造等六大产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十一五”期间,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六大产业集群化发展,建设了一批光伏材料和风力发电项目,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迅速发展;“十二五”期间,“五大基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培育形成了绿色农畜产品加工、清洁能源、光伏材料、生物制药等一批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到2018年,全市工业企业已超过2600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3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01.7亿元,是1999年的17倍,年均增长16.2%;原煤产量409.0万吨,是1999年的15倍,年均增长15.1%;发电量579.7亿千瓦时,是1999年的58倍,年均增长23.8%;乳制品124.2万吨,是1999年的41倍,年均增长21.6%;原油加工量357.4万吨,是1999年的3倍,年均增长6.1%;水泥399.4万吨,是1999年的4倍,年均增长7.8%。
   (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市服务业发展十分落后,还处于低端水平,仅有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形式。1949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714万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15.5%。随着全国经济逐步复苏,全市服务业发展水平也在稳步提升,196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35.9%,首次超过农业成为全市第一大产业,且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1978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1.7亿元,是1949年的15倍,年均增长9.7%,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1.9%,比1949年提高16.4个百分点。如今,服务业作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发展日新月异,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不断改造升级,信息技术、金融保险等现代新兴服务业不断提升层次,使得服务业已然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增长极。2018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1993.7亿元,是1949年的2850倍,年均增长12.2%,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8.7%,比1949年提高53.2个百分点。201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03.2亿元,是1949年的7218倍,年均增长13.7%。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770.8亿元,是1949年的2885万倍,年均增长28.3%,金融机构贷款余额7956.3亿元,是1949年的1989万倍,年均增长27.6%。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相继出台了《呼和浩特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法规和政策。目前,全市已培育形成25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占全区集聚区数量的24.8%。其中,呼和浩特留创园、沙良物流园区、蒙古风情园、脑包物流园区和太伟方恒中央商务区被定为自治区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同时,依托金海电子商务基地、内蒙古电子商务产业园、呼和浩特市金桥电子商务产业园、新城区电子商务产业园等多个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的集聚力,积极引导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不断加强全市电子商务产业园的公共服务能力。
    三、投资规模持续扩大,交通建设日新月异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市投资渠道和结构单一。投资渠道主要依靠各级政府投资。1950年,全市完成投资7万元。随着经济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方向和投资结构不断进行调整,工业和农业基础建设投资不断扩大。197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3亿元,是1950年的1857倍,年均增长30.8%。改革开放后,全市投资步伐不断加快,各项重大项目逐年增加,如三环快速路、地铁1、2号线、巴彦路、金海路等建设进度不断加快,全市基础设施投资不断增强。201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601.4亿元,是1949年的86万倍,年均增长21.9%。其中,基础设施投资323.7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53.2%
    交通建设日新月异。呼和浩特市位于国家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东接首都北京,西连祖国大西北的主要通道。公路方面, 1949年,全市公路里程仅有180公里,到1978年,公路里程增加到2033公里,是1949年的11倍,到2018年,全市公路里程7742公里,是1949年的43倍。在此期间,全市高速公路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1997年呼包高速公路正式通车运行,结束了内蒙古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到2018年底,呼和浩特市境内已有高速公路516公里如今,我们不仅有绕城高速,而且还是京新、京藏、呼北、荣乌高速的重要节点城市。铁路方面,早在1981年,全市铁路营业里程只有99公里,到2018年,铁路营业里程328公里动车组、高速铁路从无到有,呼和浩特至北京的高铁即将投入运营,届时将极大地缩短呼和浩特至北京的间通行时间。不久前,呼和浩特市被正式纳入国家《铁路“十三五”发展规划》“八纵八横”主动脉中,并被列为重要节点城市。航空方面,呼和浩特市是草原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和枢纽城市,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是面向俄蒙欧、服务区内外的双向桥头堡。2018年,全市港口旅客发运量为641.2万人,达到量为574.7万人,分别是1979年的300倍和273倍;货物发运量1.3万吨,到达量2.8万吨,分别是1979年的41倍和73倍。
    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新中国成立之初,呼和浩特市区由新城、旧城、车站三个居民区组成,城区面积9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2.4万人。70年来,城市建设突飞猛进,高楼林立,立交桥、环城路,快速路穿梭于城市之间,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建筑散落在楼群间相映成趣,处处洋溢着现代化的少数民族城市风貌。2018年末,全市建城区面积260平方公里,是1949年的28倍多;全市常住人口达到312.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18.3万人,城镇化率达69.8%。城区供热和生活燃料已经全部现代化,供排水和供气能力完备,设计合理,有效地保障了城市基础供应。2018年末,全市供水管道长度981公里,全年供水量16335万立方米;年末城市集中供热管道长度3256公里,供热总量9414万吉焦;年末天然气用气户数75.6万户,用气人口214.0万人。
    近年来,全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市区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几乎没有地面直接裸露,与刚解放时的黄土遍地有了天壤之别。2018年末,全市有公园49个,公园绿地面积3145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6.9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3%。每到周末,市民携家带口悠然于公园绿地间,全市区范围内步行10分钟既有公园和公共绿地供市民晨练和游玩,人民生活悠然惬意。
    五、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随着呼和浩特市经济高速发展,人民收入持续增加、人民生活愈加富裕,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0年的409元增加到2018年的46565元,是1980年的114倍,年均增长13.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0年的142元增加到2018年的17190元,是1980年121倍,年均增长13.5%。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96年的45.1%和58.8%下降到2018年的24.3%和28.4%。
    科教文卫蓬勃发展。全市普通高校在校学生人数由1952年的616人增加到2018年的24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由1982年6125平方米增加到2018年的6.2万平方米,博物馆藏品件数由1982年4.4万件增加到2018年的560.9万件;卫生机构数由1949年的39个增加到2018年的2141个,卫生机构技术人员数由1949年的489人增加到2018年的27681人,医院拥有床位数由1949年的210张增加到2018年的20694张。
    社会保障逐步完善。随着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市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18年,全市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1.5万人,发放低保资金4.4亿元。其中,城市低保对象1.5万人,发放低保资金0.9亿元,农村低保对象10万人,发放低保资金3.5亿元;社会保障覆盖面稳步扩大,待遇水平稳步提升。2018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9.4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21.0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59.5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45.4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43.1万人。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回首70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呼和浩特市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是历届市委、市政府励精图治、锐意进取的结果,是呼和浩特市人民用勤劳和汗水、智慧和勇气、改革和创新奋斗而来的结果。展望未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标高质量发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攻坚克难,扎实工作,确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更具活力、更为美丽、更加和谐的呼和浩特市继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