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居民的住房问题,让“居者有其屋”是党和国家的理想目标。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内蒙古房地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砥砺前行,蓬勃发展,创下辉煌成果。回顾历史,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居民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日益优美,住宅配套日新月异,房地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一、 房地产市场发展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初期,内蒙古城镇数量不多,人口稀少,房屋建设比较落后,公共建筑极少。除少数砖瓦大院外,大部分住房多是低矮狭窄、拥挤不堪的简易土房,建筑密度很大,设施条件和环境质量很差。据1985年全国城镇房屋普查统计,解放初自治区接收全区城镇各类房屋建筑面积只有418.8万平方米。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在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内蒙古房地产建设有了较快发展,广大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工业、交通、商业服务及文化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宾馆、酒楼饭店等各类公共建筑大量兴建。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体育馆、科技馆等各类大型建筑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一些体现时代风貌和民族特色的建筑也不断涌现。昔日塞外边城的荒凉面目已不复存在,逐步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1990年-2011年,房地产开发快速发展繁荣阶段。随着各项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起步于“八五”期间的房地产开发,在“九五”期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十一五”期间,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快速增长, “十二五”期间,房地产开发投资不断扩大,渐入高峰,到2011年当年完成投资1623. 8亿元,比1990年增长893倍,年均增长速度达38.2%。随着房改政策的推行,福利分房取消,居民购买商品房的热情开始高涨,加之一系列房地产开发优惠政策以及大力发展经济适用住房措施的出台、房价居高不下等因素激发了开发商投资的欲望,房地产开发投资已成为推动自治区投资增长的新热点。
2012年-2018年,房地产开发高质量发展阶段。进入新时期,内蒙古房地产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2012年,受国内外经济下行影响,主要以自住型需求为主,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出现下降;2013年止跌回升,随后五年仍有波动。在此期间,国家陆续出台相关政策不断加强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促使自治区房地产开发的市场和运作得到进一步规范和提升。在经济增长趋缓和去库存压力下,自治区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引导人口和住房需求合理分布。保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强房地产市场供需双向调节,强化“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
二、 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居民居住条件显著改善
(一)房地产开发队伍迅速壮大,经济构成日益多元。房地产业作为新兴的行业,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壮大,已成为推动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2018年,全区共有各类房地产开发企业1741家,比1998年增长7.2倍;平均从业人员3.4万人,比1998年增长2.3倍;实收资本732.8亿元,比1998年增长78.7倍;资产总计8152.0亿元,比1998年增长210.2倍。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济构成日趋多元化,从单一的国有经济成分到各类经济成分百花齐放竞相发展。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其他类型企业所占比重大幅提高。特别是私营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最快,企业个数从2002年的203家发展到2018年的899家,平均从业人员从7001人增加到 14824人。2018年,私营企业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92.8亿元,占全部房地产开发投资的44.5%。
(二)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增长,民间投资成为房地产业主力军。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较快,1990年全区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8亿元, 2018年完成投资883亿元,28年间增长了489.6倍,年均增长23.2%。比同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15.6%高7.6个百分点。1990年以来,全区房地产投资的经济类型结构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经济类型结构日趋多元化,非国有经济逐步参与房地产的开发,成为房地产业的主力军。2018年,民间投资占全部房地产开发投资的95%以上。
(三)商品房销售旺盛,人均住房面积明显增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住房制度改革、实现商品化,以及我区经济发展和城镇居民收入的提高,我区商品房销售快速增长。2018年,商品房销售面积2007.7万平方米,比1992年增长46.5倍,年均增长14.7%。2018年,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中,销售住宅1702.4万平方米,办公楼22.4万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183.8万平方米。住宅仍是商品房销售的重点,非住宅销售面积逐步提高。2018年,全区住宅销售面积占全部商品房销售面积的比重达到84.8%,非住宅占比为15.2%,比1991年提高7.4个百分点。随着城乡住房条件的改善,全区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明显增加,无数家庭“住有所居,安居宜居”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全区城乡人均居住面积分别由1990年的9.0平方米和11.9平方米增加到2018年的34.7平方米和28.6平方米。
(四)房地产企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房地产企业不断发展壮大。2018年,全区房地产企业到位资金1065.2亿元,比1998年到位资金22.7亿元增长46倍。房地产行业营业总收入从1998年的13.6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963.5亿元,增长了69.8倍,年均增长24.7%。随着内蒙古房地产行业的不断发展成熟,房地产市场越来越活跃,房地产企业整体实力明显增强。
三、 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加大,持续稳定推动经济发展
(一)房地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1990年,内蒙古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4.3%。2018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9%,比1990年提高1.8个百分点;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5.7%,比1990年提高1.4个百分点。
(二)房地产开发投资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房地产业的持续发展,其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1990年,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6%;2018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是1990年的490.6倍,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比1990年提高了17.2个百分点。
(三)房地产业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日益突出。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壮大,与房地产相关的税收也逐步增大,2018年房地产开发企业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39.1亿元。与此同时,与房地产有关的各项税收也促进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土地收入也成为地方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四)房地产业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业具有关联性强、带动性明显的特点,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以乘数效应带动了与之密切相关的建材、钢铁、家具、建筑业等多个行业的发展,同时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促进城乡居民就业。房地产业的资金高度密集性也带动相关金融产品的发展。1998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当年到位资金中国内贷款仅有6.4亿元,2018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中的国内贷款60.3亿元,个人按揭贷款91.9亿元。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内蒙古的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房地产业发展也取得了辉煌成就。展望未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房地产发展将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自治区将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在“房住不炒”的总基调下,充分发挥“分类调控、因城施策”调控政策,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满足各种住房需求。继续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提升房地产发展质量,推动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真正做到“建得广厦千万间,尽使人民群众俱欢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