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统计局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包头: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产业内部调整成效显著——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包头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二
2019-09-25 00:00:00     来源: 自治区统计局    
【字体: 】     打印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周年,是包头市经济结构和产业内部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升级的70年。70年来,包头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凝心聚力、稳扎实干,始终把结构调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中,全市经济结构在不断调整中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为推动全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三次产业稳步发展,经济结构日趋优化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包头的经济结构经历了由第一产业居于主体——第二产业“一枝独秀”——第三产业稳步发展的过程,最后达到了二、三产业并驾齐驱、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

   (一)新中国成立至1955年:第一产业居于主体

    新中国成立之初,包头的经济基础非常薄弱,经济结构极不合理,工业一穷二白、商品短缺、市场萧条,因此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第一产业在全市经济中占据主要地位1952年,全市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为71.413.315.3。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党中央决定建设包头工业基地,包头的工业开始起步,三次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以下简称第一产业比重)快速下降,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以下简称第二产业比重)持续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以下简称第三产业比重)变化不大,到1955年全市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已调整至44.238.916.9,第一产业比重虽然下降但仍居首位,三次产业位序表现为“一二三”。

   (二)1956年至1977年:第二产业“一枝独秀”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国家在包头又投资兴建了二〇二厂、包铝等二十多家大中型企业。1960年包钢一号平炉、二号高炉、二号、三号平炉相继投产。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包头工业基地已具雏形。随着包头建设大幕的拉开,三次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1956年,包头的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了50%,成为全市第一大产业,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调整为31.553.0:15.5,三次产业位序由此前的 “一、二、三”变为“二、一、三”。随着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的比重也逐步超过第一产业,1960年,三次产业位序由此前的 “二、一、三”变为“二、三、一”。1956-1977年间,除个别年份以外,包头的第二产业比重始终保持在60-70%之间,三次产业比重基本呈现出第一产业持续下降、第二产业“一枝独秀”、第三产业逐渐上升的趋势。

   (三)1978年至2018年:第三产业稳步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包头市第三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第三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22.2%稳步提升至2018年的55.8%,第一、二产业比重则明显下降。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包头的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三次产业结构也日趋优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二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则稳步上升。2000年,全市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达到40%2012年,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已调整至2.8:51.7:45.5。党的十八大之后,包头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力促产业转型升级。2015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8.9%,首次超越第二产业,成为全市第一大产业,三次产业位序也由“二、三、一”调整为“三、二、一”。2016年,全市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50%2018年,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为3.1:41.1:55.8,第三产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改变了包头过分依赖第二产业、增长方式单一的局面,使包头的经济发展更加绿色、多样、可持续。

目前,全市第一产业虽然比重变小,但其总量规模及发展水平远非新中国成立之初可比。全市经济发展已形成三次产业协同发展,二、三产业并驾齐驱的格局,服务业(即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已无可替代。  

    二、产业内部结构优化,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伴随全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及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多元发展、转型升级的良好态势。

   (一)第一产业:农牧两业居于主导

    新中国成立之初,包头的第一产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非常落后,耕作粗放,广种薄收,靠天吃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农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畜牧业发展不足,林业、渔业比重极小可以忽略不计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头的第一产业得到了全面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198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共计2.9亿元,其中农业占比达78.2%,牧业占比为18.9%。到201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已达159.6亿元,其中农业占比为29.8%,较1984年下降48.4个百分点;牧业占比为68.1%,比1984年提升49.2个百分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以打造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为重点,提升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加快构建现代农牧业体系,全市农牧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产业内部结构不断调整优化。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已达162.1亿元,其中农业占比为37.1%,较2012年提高7.3个百分点;牧业占比达59.9%,较2012年下降8.2个百分点。

   (二)第二产业:工业体系日益完备

    新中国成立之初,包头的工业基础极其薄弱,只有少数几家简陋落后的小工厂和手工作坊,工业结构门类简单,根本谈不上工业体系。“一五”时期,伴随着包钢、一机、北重等工业项目的开工建设,包头的工业发展开始起步。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由于包头处于当时国家“三线建设”的投资重点地区,先后建成投产了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形成了包头市工业产业结构的基本格局,其中重工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197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中轻重工业的比例关系为8.7:91.3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及地方对包头的工业企业加大了投入力度,进行了全面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轻工业的发展也受到了重视,使得工业经济走了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工业门类日益齐全。199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中轻重工业的比例关系已经调整为20.2:79.8。进入新世纪之后,包头的工业从产业结构到产品的升级换代都得到迅速地提升,全市形成了钢铁、铝业、装备制造、电力、稀土、煤化工等支柱产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品附加值有所提高,新型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党的十八大以来,包头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力促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全市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产业、新能源、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电子信息及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为17.3%

    (三)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逐步改善

    新中国成立之初,包头市场商品严重匮乏,交通运输网络稀疏,邮政通信网点稀少,服务业基础极其薄弱且行业较为单一。1960年以后,伴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包头的服务业也逐步发展壮大,但由于工业城市的定位,服务业发展仍显不足,且主要是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占居主要地位。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市服务业发展日渐繁荣。商业服务体系日益完备,交通运输邮电业逐渐拓展。此外,随着人们对服务业的需求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许多新兴服务业应运而生。信息技术、金融保险、房地产等行业逐步发展壮大,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为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包头市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措施,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现代服务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2018年,全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8.5%,较传统服务业高4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为39.9%,较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3.1%,较上年提高12.2个百分点。  

    回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周年,包头的经济结构及产业内部结构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今后,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的同时,更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循环经济,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坚守生态底线,使包头成为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附件: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关闭

包头: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产业内部调整成效显著——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包头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二

发布时间:2019-09-25 00:00
来源:自治区统计局
朗读

包头: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产业内部调整成效显著——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包头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二, <!--hlcmspagerstart-->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周年,是包头市经济结构和产业内部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升级的70年。70年来,包头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凝心聚力、稳扎实干,始终把结构调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中,全市经济结构在不断调整中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为推动全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三次产业稳步发展,经济结构日趋优化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包头的经济结构经历了由第一产业居于主体——第二产业“一枝独秀”——第三产业稳步发展的过程,最后达到了二、三产业并驾齐驱、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
     (一)新中国成立至1955年:第一产业居于主体
      新中国成立之初,包头的经济基础非常薄弱,经济结构极不合理,工业一穷二白、商品短缺、市场萧条,因此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第一产业在全市经济中占据主要地位。1952年,全市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为71.4:13.3:15.3。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党中央决定建设包头工业基地,包头的工业开始起步,三次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以下简称第一产业比重)快速下降,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以下简称第二产业比重)持续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以下简称第三产业比重)变化不大,到1955年全市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已调整至44.2:38.9:16.9,第一产业比重虽然下降但仍居首位,三次产业位序表现为“一二三”。
     (二)1956年至1977年:第二产业“一枝独秀”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国家在包头又投资兴建了二〇二厂、包铝等二十多家大中型企业。1960年包钢一号平炉、二号高炉、二号、三号平炉相继投产。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包头工业基地已具雏形。随着包头建设大幕的拉开,三次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1956年,包头的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了50%,成为全市第一大产业,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调整为31.5:53.0:15.5,三次产业位序由此前的 “一、二、三”变为“二、一、三”。随着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的比重也逐步超过第一产业,1960年,三次产业位序由此前的 “二、一、三”变为“二、三、一”。1956-1977年间,除个别年份以外,包头的第二产业比重始终保持在60-70%之间,三次产业比重基本呈现出第一产业持续下降、第二产业“一枝独秀”、第三产业逐渐上升的趋势。
     (三)1978年至2018年:第三产业稳步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包头市第三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第三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22.2%稳步提升至2018年的55.8%,第一、二产业比重则明显下降。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包头的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三次产业结构也日趋优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二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则稳步上升。2000年,全市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达到40%;2012年,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已调整至2.8:51.7:45.5。党的十八大之后,包头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力促产业转型升级。2015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8.9%,首次超越第二产业,成为全市第一大产业,三次产业位序也由“二、三、一”调整为“三、二、一”。2016年,全市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50%;2018年,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为3.1:41.1:55.8,第三产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改变了包头过分依赖第二产业、增长方式单一的局面,使包头的经济发展更加绿色、多样、可持续。
  目前,全市第一产业虽然比重变小,但其总量规模及发展水平远非新中国成立之初可比。全市经济发展已形成三次产业协同发展,二、三产业并驾齐驱的格局,服务业(即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已无可替代。  
      二、产业内部结构优化,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伴随全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及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多元发展、转型升级的良好态势。
     (一)第一产业:农牧两业居于主导
      新中国成立之初,包头的第一产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非常落后,耕作粗放,广种薄收,靠天吃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农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畜牧业发展不足,林业、渔业比重极小可以忽略不计。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头的第一产业得到了全面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198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共计2.9亿元,其中农业占比达78.2%,牧业占比为18.9%。到201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已达159.6亿元,其中农业占比为29.8%,较1984年下降48.4个百分点;牧业占比为68.1%,比1984年提升49.2个百分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以打造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为重点,提升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加快构建现代农牧业体系,全市农牧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产业内部结构不断调整优化。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已达162.1亿元,其中农业占比为37.1%,较2012年提高7.3个百分点;牧业占比达59.9%,较2012年下降8.2个百分点。
     (二)第二产业:工业体系日益完备
      新中国成立之初,包头的工业基础极其薄弱,只有少数几家简陋落后的小工厂和手工作坊,工业结构门类简单,根本谈不上工业体系。“一五”时期,伴随着包钢、一机、北重等工业项目的开工建设,包头的工业发展开始起步。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由于包头处于当时国家“三线建设”的投资重点地区,先后建成投产了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形成了包头市工业产业结构的基本格局,其中重工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197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中轻重工业的比例关系为8.7:91.3。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及地方对包头的工业企业加大了投入力度,进行了全面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轻工业的发展也受到了重视,使得工业经济走了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工业门类日益齐全。199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中轻重工业的比例关系已经调整为20.2:79.8。进入新世纪之后,包头的工业从产业结构到产品的升级换代都得到迅速地提升,全市形成了钢铁、铝业、装备制造、电力、稀土、煤化工等支柱产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品附加值有所提高,新型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党的十八大以来,包头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力促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全市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产业、新能源、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电子信息及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为17.3%。
      (三)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逐步改善
      新中国成立之初,包头市场商品严重匮乏,交通运输网络稀疏,邮政通信网点稀少,服务业基础极其薄弱且行业较为单一。1960年以后,伴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包头的服务业也逐步发展壮大,但由于工业城市的定位,服务业发展仍显不足,且主要是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占居主要地位。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市服务业发展日渐繁荣。商业服务体系日益完备,交通运输邮电业逐渐拓展。此外,随着人们对服务业的需求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许多新兴服务业应运而生。信息技术、金融保险、房地产等行业逐步发展壮大,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为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包头市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措施,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现代服务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2018年,全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8.5%,较传统服务业高4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为39.9%,较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3.1%,较上年提高12.2个百分点。  
      回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周年,包头的经济结构及产业内部结构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今后,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的同时,更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循环经济,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坚守生态底线,使包头成为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周年,是包头市经济结构和产业内部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升级的70年。70年来,包头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凝心聚力、稳扎实干,始终把结构调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中,全市经济结构在不断调整中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为推动全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三次产业稳步发展,经济结构日趋优化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包头的经济结构经历了由第一产业居于主体——第二产业“一枝独秀”——第三产业稳步发展的过程,最后达到了二、三产业并驾齐驱、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

   (一)新中国成立至1955年:第一产业居于主体

    新中国成立之初,包头的经济基础非常薄弱,经济结构极不合理,工业一穷二白、商品短缺、市场萧条,因此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第一产业在全市经济中占据主要地位1952年,全市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为71.413.315.3。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党中央决定建设包头工业基地,包头的工业开始起步,三次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以下简称第一产业比重)快速下降,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以下简称第二产业比重)持续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以下简称第三产业比重)变化不大,到1955年全市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已调整至44.238.916.9,第一产业比重虽然下降但仍居首位,三次产业位序表现为“一二三”。

   (二)1956年至1977年:第二产业“一枝独秀”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国家在包头又投资兴建了二〇二厂、包铝等二十多家大中型企业。1960年包钢一号平炉、二号高炉、二号、三号平炉相继投产。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包头工业基地已具雏形。随着包头建设大幕的拉开,三次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1956年,包头的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了50%,成为全市第一大产业,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调整为31.553.0:15.5,三次产业位序由此前的 “一、二、三”变为“二、一、三”。随着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的比重也逐步超过第一产业,1960年,三次产业位序由此前的 “二、一、三”变为“二、三、一”。1956-1977年间,除个别年份以外,包头的第二产业比重始终保持在60-70%之间,三次产业比重基本呈现出第一产业持续下降、第二产业“一枝独秀”、第三产业逐渐上升的趋势。

   (三)1978年至2018年:第三产业稳步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包头市第三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第三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22.2%稳步提升至2018年的55.8%,第一、二产业比重则明显下降。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包头的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三次产业结构也日趋优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二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则稳步上升。2000年,全市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达到40%2012年,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已调整至2.8:51.7:45.5。党的十八大之后,包头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力促产业转型升级。2015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8.9%,首次超越第二产业,成为全市第一大产业,三次产业位序也由“二、三、一”调整为“三、二、一”。2016年,全市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50%2018年,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为3.1:41.1:55.8,第三产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改变了包头过分依赖第二产业、增长方式单一的局面,使包头的经济发展更加绿色、多样、可持续。

目前,全市第一产业虽然比重变小,但其总量规模及发展水平远非新中国成立之初可比。全市经济发展已形成三次产业协同发展,二、三产业并驾齐驱的格局,服务业(即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已无可替代。  

    二、产业内部结构优化,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伴随全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及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多元发展、转型升级的良好态势。

   (一)第一产业:农牧两业居于主导

    新中国成立之初,包头的第一产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非常落后,耕作粗放,广种薄收,靠天吃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农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畜牧业发展不足,林业、渔业比重极小可以忽略不计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头的第一产业得到了全面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198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共计2.9亿元,其中农业占比达78.2%,牧业占比为18.9%。到201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已达159.6亿元,其中农业占比为29.8%,较1984年下降48.4个百分点;牧业占比为68.1%,比1984年提升49.2个百分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以打造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为重点,提升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加快构建现代农牧业体系,全市农牧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产业内部结构不断调整优化。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已达162.1亿元,其中农业占比为37.1%,较2012年提高7.3个百分点;牧业占比达59.9%,较2012年下降8.2个百分点。

   (二)第二产业:工业体系日益完备

    新中国成立之初,包头的工业基础极其薄弱,只有少数几家简陋落后的小工厂和手工作坊,工业结构门类简单,根本谈不上工业体系。“一五”时期,伴随着包钢、一机、北重等工业项目的开工建设,包头的工业发展开始起步。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由于包头处于当时国家“三线建设”的投资重点地区,先后建成投产了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形成了包头市工业产业结构的基本格局,其中重工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197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中轻重工业的比例关系为8.7:91.3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及地方对包头的工业企业加大了投入力度,进行了全面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轻工业的发展也受到了重视,使得工业经济走了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工业门类日益齐全。199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中轻重工业的比例关系已经调整为20.2:79.8。进入新世纪之后,包头的工业从产业结构到产品的升级换代都得到迅速地提升,全市形成了钢铁、铝业、装备制造、电力、稀土、煤化工等支柱产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品附加值有所提高,新型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党的十八大以来,包头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力促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全市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产业、新能源、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电子信息及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为17.3%

    (三)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逐步改善

    新中国成立之初,包头市场商品严重匮乏,交通运输网络稀疏,邮政通信网点稀少,服务业基础极其薄弱且行业较为单一。1960年以后,伴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包头的服务业也逐步发展壮大,但由于工业城市的定位,服务业发展仍显不足,且主要是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占居主要地位。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市服务业发展日渐繁荣。商业服务体系日益完备,交通运输邮电业逐渐拓展。此外,随着人们对服务业的需求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许多新兴服务业应运而生。信息技术、金融保险、房地产等行业逐步发展壮大,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为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包头市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措施,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现代服务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2018年,全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8.5%,较传统服务业高4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为39.9%,较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3.1%,较上年提高12.2个百分点。  

    回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周年,包头的经济结构及产业内部结构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今后,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的同时,更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循环经济,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坚守生态底线,使包头成为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