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统计局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呼伦贝尔:守望相助七十载 经济结构焕新颜——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呼伦贝尔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二
2019-09-25 00:00:00     来源: 自治区统计局    
【字体: 】     打印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呼伦贝尔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生态环境更加亮丽,群众生活愈加美好,经济结构在不断调整中优化升级,经济社会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的辉映下,历届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不懈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呼伦贝尔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一、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三产结构不断优化

   (一)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新中国成立初期,呼伦贝尔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发展程度很低,生产生活物资极度匮乏,城乡居民生活极度贫困,综合实力又小又弱。经过70年的发展,呼伦贝尔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乡居民生活向全面小康社会扎实迈进,经济总量大幅度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1952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呼伦贝尔地区生产总值只有1.27亿元,到1978年,增加到8.62亿元,增长了5.8倍,翻了两番多。

     改革开放后,在历史新时期,呼伦贝尔经济总量与日俱增。40年间增长了约115倍,翻了五番多,年均增长10.1%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呼伦贝尔经济总量有增无已,连续翻番。2018年呼伦贝尔地区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了约800倍,总量翻了约九番多,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二)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在新中国成立的70周年过程里,呼伦贝尔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农牧业基础地位继续强化,工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经济发展向更加优质、高效的方向转变。

新中国成立之初,呼伦贝尔产业发展主要依托于农业经济,1952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达76%。到1978年,全市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开始超过农业,其后虽有短暂的反复,但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的趋势更加坚定。伴随着工业经济的长足发展,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至第二位。1978年,呼伦贝尔三次产业结构由1952年的76.0:18.5:5.5调整为38.4:41.9:19.7,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一二三”逐步转变为“二一三”结构,第二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得到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生产力迅速解放和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2000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至45.2%,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占GDP比重最大的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呼伦贝尔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三次产业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2018年,呼伦贝尔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1.5:29.2:49.3,形成了第三产业为主导,第一、第二产业相辅相成的全新格局。

    二、产业内部结构日趋合理,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一)农牧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呼伦贝尔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相对落后的农业型经济。农业生产主要是靠天吃饭,牧业生产主要是逐水草而牧,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状况,呼伦贝尔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乘改革开放之机,加大对农牧业的投入力度,农牧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牧业向着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基础地位不断加强,综合生产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446.6亿元,粮食产量达到140.28亿斤,比1949年增长了42.4倍。从农林牧渔业内部结构看,农业虽仍居首位,但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由1952年的75.3%下降到2018年的56.7%,下降了18.6个百分点;牧业呈上升趋势,同1952年相比,2018年牧业所占比重上升了9.7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在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前提下,不断增加科技投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种植业从单一粮食生产结构逐步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多元化发展。到2018年,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97.1%下降为88.0%,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由2.9%上升为12.0%。粮经饲种植比例由97.1:0.6:2.3调整为88.0:11.30.7

   牧业生产加快牲畜改良。实行科学化养畜,不断提高良种及改良种牲畜占畜群比例,使畜牧业生产由头数畜牧业向效益畜牧业发展。到2018年,牲畜良种及改良种比率达到80.1%,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3%,畜牧业生产向产业化、科技化发展。

   (二)工业实力显著增强,转型升级成效明显

新中国成立之初,呼伦贝尔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技术水平落后,仅能制造一般吃穿用等生活用品,基本处于手工作业和简单制造阶段。70年来,呼伦贝尔以推进工业化为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工业经济稳步增长。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533.92亿元,比1949年增长了1509倍,比1978年增长了65倍。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3.1%,较1952年上升了7.6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增强。2018年,全市主要工业产品原煤产量已达到9492.93万吨,比1949年增长了370倍,比1978年增长了26倍;发电量达到362.86亿千瓦时,比1949年增长了3561倍,比1978年增长了137倍。

    现代工业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70年来,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逐步广泛而深入的推行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工业经济发展迅猛。煤炭、电力、农副食品加工、有色金属、化工等工业重点领域逐步壮大。2018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产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6.8%13.9%。新兴的工业部门如大数据、云计算、生物科技、光伏发电等方兴未艾,为工业经济发展注入全新动力。

    工业经济所有制结构更加合理。新中国成立初期,呼伦贝尔工业经济所有制结构单一,以国有和集体经济为主。1950年,国有集体经济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3.4%。改革开放以来,呼伦贝尔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1978年,国有企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84.3%,集体企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15.7%。如今,呼伦贝尔工业形成了多元化所有制成分竞相发展的经济格局。到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国有控股企业、股份制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0.5%92.1%7.4%,非公有制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2.6%。非国有经济成分在市场经济中不断壮大,工业经济整体活力进一步增强。

   (三)服务业蓬勃发展,新业态方兴未艾

    70年来,乘改革开放之风,呼伦贝尔服务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新兴服务业快速崛起,服务业各领域都呈现出了巨大的变化,成为全市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服务业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服务业对经济发展影响日益凸显。2018年,呼伦贝尔第三产业增加值比1978年增长361.9倍,年均增长9.1%;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49.3%,较1978年增长29.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2.7%,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稳步提升。

    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持续增强。全市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从1978年的12.3万人上升至2018年的70.6万人,第三产业吸纳从业人员占整个从业人员的比重由20.1%提高到48.7%,提高了28.6个百分点,服务业成为促进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为分流农村转移人口、剩余劳动力以及解决城市就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2018年全市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21.5%11.9%8.4%,总和占服务业比重超过40%,仍是服务业主体。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加速转型升级,纷纷依托新技术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订餐、网上零售等新业务新商业模式。金融业、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对经济支撑作用逐渐增强,2018年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11.9%5.8%。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更是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快速发展,成为助推服务业持续增长的新动能。

  “幸福产业”蓬勃发展,公共服务质量不断提高。70年来,全市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服务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大幅改善。2018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688所,其中普通中学159所,是1953年的25.5倍;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982个、床位14981张,分别是1954年的21.3倍和47.3倍;文化馆和群艺馆15个,公共图书馆15个。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规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服务业发展效率稳步提升。

    三、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呼伦贝尔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乡村人口由农村向城市不断转移,城市人口比重明显上升。201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53.01万人,较1949年增长了7.5倍。城镇人口增长了16.5倍,城镇化率由1949年的35.2%上升到2018年的72.6%,上升了37.4个百分点,年平均上升了0.5个百分点。乡村人口所占比重由64.8%下降至27.4%。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

    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呼伦贝尔市辖13个旗市区,各地区发展各具特色。近年来,全市注重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探索解决呼伦贝尔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路径,总体来看,当前区域发展差距明显小于新中国成立初期。2018年,全市各旗市区中,地区生产总值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的比值为7.9,较1978年、2000年的比值16.813.0下降明显,区域间协同发展,发展差距逐渐缩小。

    四、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70年来,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经过70年的不懈努力,呼伦贝尔城乡居民生活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6年的763元提高到2018年的33401元,增长42.8倍;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6年的560元提高到2018年的14895元,增长25.6倍。

    居民收入来源更加多元。改革开放前,城乡居民收入来源单一。改革开放后,多种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居民收入来源发生显著变化,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比下降,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上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居民收入来源更趋多元化,财产净收入成为城镇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村居民最重要的收入来源。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财产净收入占比为3.5%,比2010年提高3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占比为61.2%,下降7.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16.6%,比2010年提高11.2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70年来,呼伦贝尔消费品市场从短缺匮乏的面貌逐步向品种繁多发展,居民消费结构也随之持续优化升级。随着经济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城乡居民总体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全方位提升,在物质消费方面由“量”的满足转向“质”的提高,消费观念由“满足日常需求”到“改善生活品质”发生转变。70年来,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比重逐渐下降,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由1986年的51%下降至2018年的29.4%2018年,全市恩格尔系数为27.9%,比1985年下降21.4个百分点。城乡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由基本温饱向全面小康迈进。城乡居民衣着消费和穿着观念不断转变,对衣着的认识由注重保暖御寒时装化、时尚化转变。2018年呼伦贝尔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2163元,比1986年增长18倍。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的消费比例不断提高。人们在食品烟酒、衣着等附加值相对较低的领域,所花的钱越来越少,而在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等附加值相对较高的领域,花费越来越多。这充分表明: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处于不断升级的趋势之中,并且花费在服务领域上的消费所占比重也是在增加的。

   七十年风雨兼程,七十年沧桑巨变,呼伦贝尔各族人民勠力同心,团结奋斗。历经七十年峥嵘岁月,呼伦贝尔经济结构在不断充实调整优化中明显升级,各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当前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呼伦贝尔人民必将在以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着力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呼伦贝尔经济高质量发展,把祖国北疆这条风景线打造的更加亮丽!

相关附件: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关闭

呼伦贝尔:守望相助七十载 经济结构焕新颜——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呼伦贝尔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二

发布时间:2019-09-25 00:00
来源:自治区统计局
朗读

呼伦贝尔:守望相助七十载 经济结构焕新颜——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呼伦贝尔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二,
  <!--hlcmspagerstart-->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呼伦贝尔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生态环境更加亮丽,群众生活愈加美好,经济结构在不断调整中优化升级,经济社会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的辉映下,历届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不懈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呼伦贝尔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一、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三产结构不断优化
     (一)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新中国成立初期,呼伦贝尔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发展程度很低,生产生活物资极度匮乏,城乡居民生活极度贫困,综合实力又小又弱。经过70年的发展,呼伦贝尔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乡居民生活向全面小康社会扎实迈进,经济总量大幅度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1952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呼伦贝尔地区生产总值只有1.27亿元,到1978年,增加到8.62亿元,增长了5.8倍,翻了两番多。
       改革开放后,在历史新时期,呼伦贝尔经济总量与日俱增。40年间增长了约115倍,翻了五番多,年均增长10.1%。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呼伦贝尔经济总量有增无已,连续翻番。2018年呼伦贝尔地区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了约800倍,总量翻了约九番多,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二)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在新中国成立的70周年过程里,呼伦贝尔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农牧业基础地位继续强化,工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经济发展向更加优质、高效的方向转变。
  新中国成立之初,呼伦贝尔产业发展主要依托于农业经济,1952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达76%。到1978年,全市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开始超过农业,其后虽有短暂的反复,但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的趋势更加坚定。伴随着工业经济的长足发展,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至第二位。1978年,呼伦贝尔三次产业结构由1952年的76.0:18.5:5.5调整为38.4:41.9:19.7,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一二三”逐步转变为“二一三”结构,第二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得到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生产力迅速解放和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2000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至45.2%,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占GDP比重最大的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呼伦贝尔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三次产业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2018年,呼伦贝尔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1.5:29.2:49.3,形成了第三产业为主导,第一、第二产业相辅相成的全新格局。
      二、产业内部结构日趋合理,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一)农牧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呼伦贝尔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相对落后的农业型经济。农业生产主要是靠天吃饭,牧业生产主要是逐水草而牧,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状况,呼伦贝尔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乘改革开放之机,加大对农牧业的投入力度,农牧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牧业向着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基础地位不断加强,综合生产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446.6亿元,粮食产量达到140.28亿斤,比1949年增长了42.4倍。从农林牧渔业内部结构看,农业虽仍居首位,但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由1952年的75.3%下降到2018年的56.7%,下降了18.6个百分点;牧业呈上升趋势,同1952年相比,2018年牧业所占比重上升了9.7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在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前提下,不断增加科技投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种植业从单一粮食生产结构逐步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多元化发展。到2018年,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97.1%下降为88.0%,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由2.9%上升为12.0%。粮经饲种植比例由97.1:0.6:2.3调整为88.0:11.3:0.7。
     牧业生产加快牲畜改良。实行科学化养畜,不断提高良种及改良种牲畜占畜群比例,使畜牧业生产由头数畜牧业向效益畜牧业发展。到2018年,牲畜良种及改良种比率达到80.1%,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3%,畜牧业生产向产业化、科技化发展。
     (二)工业实力显著增强,转型升级成效明显
  新中国成立之初,呼伦贝尔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技术水平落后,仅能制造一般吃穿用等生活用品,基本处于手工作业和简单制造阶段。70年来,呼伦贝尔以推进工业化为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工业经济稳步增长。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533.92亿元,比1949年增长了1509倍,比1978年增长了65倍。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3.1%,较1952年上升了7.6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增强。2018年,全市主要工业产品原煤产量已达到9492.93万吨,比1949年增长了370倍,比1978年增长了26倍;发电量达到362.86亿千瓦时,比1949年增长了3561倍,比1978年增长了137倍。
      现代工业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70年来,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逐步广泛而深入的推行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工业经济发展迅猛。煤炭、电力、农副食品加工、有色金属、化工等工业重点领域逐步壮大。2018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产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6.8%、13.9%。新兴的工业部门如大数据、云计算、生物科技、光伏发电等方兴未艾,为工业经济发展注入全新动力。
      工业经济所有制结构更加合理。新中国成立初期,呼伦贝尔工业经济所有制结构单一,以国有和集体经济为主。1950年,国有集体经济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3.4%。改革开放以来,呼伦贝尔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1978年,国有企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84.3%,集体企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15.7%。如今,呼伦贝尔工业形成了多元化所有制成分竞相发展的经济格局。到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国有控股企业、股份制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0.5%、92.1%和7.4%,非公有制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2.6%。非国有经济成分在市场经济中不断壮大,工业经济整体活力进一步增强。
     (三)服务业蓬勃发展,新业态方兴未艾
      70年来,乘改革开放之风,呼伦贝尔服务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新兴服务业快速崛起,服务业各领域都呈现出了巨大的变化,成为全市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服务业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服务业对经济发展影响日益凸显。2018年,呼伦贝尔第三产业增加值比1978年增长361.9倍,年均增长9.1%;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49.3%,较1978年增长29.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2.7%,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稳步提升。
      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持续增强。全市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从1978年的12.3万人上升至2018年的70.6万人,第三产业吸纳从业人员占整个从业人员的比重由20.1%提高到48.7%,提高了28.6个百分点,服务业成为促进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为分流农村转移人口、剩余劳动力以及解决城市就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2018年全市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21.5%、11.9%和8.4%,总和占服务业比重超过40%,仍是服务业主体。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加速转型升级,纷纷依托新技术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订餐、网上零售等新业务新商业模式。金融业、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对经济支撑作用逐渐增强,2018年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11.9%、5.8%。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更是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快速发展,成为助推服务业持续增长的新动能。
  “幸福产业”蓬勃发展,公共服务质量不断提高。70年来,全市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服务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大幅改善。2018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688所,其中普通中学159所,是1953年的25.5倍;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982个、床位14981张,分别是1954年的21.3倍和47.3倍;文化馆和群艺馆15个,公共图书馆15个。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规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服务业发展效率稳步提升。
      三、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呼伦贝尔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乡村人口由农村向城市不断转移,城市人口比重明显上升。201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53.01万人,较1949年增长了7.5倍。城镇人口增长了16.5倍,城镇化率由1949年的35.2%上升到2018年的72.6%,上升了37.4个百分点,年平均上升了0.5个百分点。乡村人口所占比重由64.8%下降至27.4%。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
      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呼伦贝尔市辖13个旗市区,各地区发展各具特色。近年来,全市注重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探索解决呼伦贝尔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路径,总体来看,当前区域发展差距明显小于新中国成立初期。2018年,全市各旗市区中,地区生产总值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的比值为7.9,较1978年、2000年的比值16.8、13.0下降明显,区域间协同发展,发展差距逐渐缩小。
      四、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70年来,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经过70年的不懈努力,呼伦贝尔城乡居民生活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6年的763元提高到2018年的33401元,增长42.8倍;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6年的560元提高到2018年的14895元,增长25.6倍。
      居民收入来源更加多元。改革开放前,城乡居民收入来源单一。改革开放后,多种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居民收入来源发生显著变化,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比下降,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上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居民收入来源更趋多元化,财产净收入成为城镇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村居民最重要的收入来源。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财产净收入占比为3.5%,比2010年提高3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占比为61.2%,下降7.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16.6%,比2010年提高11.2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70年来,呼伦贝尔消费品市场从短缺匮乏的面貌逐步向品种繁多发展,居民消费结构也随之持续优化升级。随着经济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城乡居民总体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全方位提升,在物质消费方面由“量”的满足转向“质”的提高,消费观念由“满足日常需求”到“改善生活品质”发生转变。70年来,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比重逐渐下降,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由1986年的51%下降至2018年的29.4%。2018年,全市恩格尔系数为27.9%,比1985年下降21.4个百分点。城乡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由基本温饱向全面小康迈进。城乡居民衣着消费和穿着观念不断转变,对衣着的认识由注重保暖御寒时装化、时尚化转变。2018年呼伦贝尔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2163元,比1986年增长18倍。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的消费比例不断提高。人们在食品烟酒、衣着等附加值相对较低的领域,所花的钱越来越少,而在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等附加值相对较高的领域,花费越来越多。这充分表明: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处于不断升级的趋势之中,并且花费在服务领域上的消费所占比重也是在增加的。
     七十年风雨兼程,七十年沧桑巨变,呼伦贝尔各族人民勠力同心,团结奋斗。历经七十年峥嵘岁月,呼伦贝尔经济结构在不断充实调整优化中明显升级,各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当前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呼伦贝尔人民必将在以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着力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呼伦贝尔经济高质量发展,把祖国北疆这条风景线打造的更加亮丽!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呼伦贝尔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生态环境更加亮丽,群众生活愈加美好,经济结构在不断调整中优化升级,经济社会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的辉映下,历届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不懈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呼伦贝尔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一、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三产结构不断优化

   (一)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新中国成立初期,呼伦贝尔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发展程度很低,生产生活物资极度匮乏,城乡居民生活极度贫困,综合实力又小又弱。经过70年的发展,呼伦贝尔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乡居民生活向全面小康社会扎实迈进,经济总量大幅度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1952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呼伦贝尔地区生产总值只有1.27亿元,到1978年,增加到8.62亿元,增长了5.8倍,翻了两番多。

     改革开放后,在历史新时期,呼伦贝尔经济总量与日俱增。40年间增长了约115倍,翻了五番多,年均增长10.1%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呼伦贝尔经济总量有增无已,连续翻番。2018年呼伦贝尔地区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了约800倍,总量翻了约九番多,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二)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在新中国成立的70周年过程里,呼伦贝尔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农牧业基础地位继续强化,工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经济发展向更加优质、高效的方向转变。

新中国成立之初,呼伦贝尔产业发展主要依托于农业经济,1952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达76%。到1978年,全市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开始超过农业,其后虽有短暂的反复,但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的趋势更加坚定。伴随着工业经济的长足发展,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至第二位。1978年,呼伦贝尔三次产业结构由1952年的76.0:18.5:5.5调整为38.4:41.9:19.7,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一二三”逐步转变为“二一三”结构,第二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得到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生产力迅速解放和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2000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至45.2%,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占GDP比重最大的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呼伦贝尔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三次产业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2018年,呼伦贝尔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1.5:29.2:49.3,形成了第三产业为主导,第一、第二产业相辅相成的全新格局。

    二、产业内部结构日趋合理,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一)农牧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呼伦贝尔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相对落后的农业型经济。农业生产主要是靠天吃饭,牧业生产主要是逐水草而牧,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状况,呼伦贝尔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乘改革开放之机,加大对农牧业的投入力度,农牧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牧业向着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基础地位不断加强,综合生产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446.6亿元,粮食产量达到140.28亿斤,比1949年增长了42.4倍。从农林牧渔业内部结构看,农业虽仍居首位,但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由1952年的75.3%下降到2018年的56.7%,下降了18.6个百分点;牧业呈上升趋势,同1952年相比,2018年牧业所占比重上升了9.7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在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前提下,不断增加科技投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种植业从单一粮食生产结构逐步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多元化发展。到2018年,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97.1%下降为88.0%,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由2.9%上升为12.0%。粮经饲种植比例由97.1:0.6:2.3调整为88.0:11.30.7

   牧业生产加快牲畜改良。实行科学化养畜,不断提高良种及改良种牲畜占畜群比例,使畜牧业生产由头数畜牧业向效益畜牧业发展。到2018年,牲畜良种及改良种比率达到80.1%,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3%,畜牧业生产向产业化、科技化发展。

   (二)工业实力显著增强,转型升级成效明显

新中国成立之初,呼伦贝尔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技术水平落后,仅能制造一般吃穿用等生活用品,基本处于手工作业和简单制造阶段。70年来,呼伦贝尔以推进工业化为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工业经济稳步增长。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533.92亿元,比1949年增长了1509倍,比1978年增长了65倍。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3.1%,较1952年上升了7.6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增强。2018年,全市主要工业产品原煤产量已达到9492.93万吨,比1949年增长了370倍,比1978年增长了26倍;发电量达到362.86亿千瓦时,比1949年增长了3561倍,比1978年增长了137倍。

    现代工业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70年来,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逐步广泛而深入的推行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工业经济发展迅猛。煤炭、电力、农副食品加工、有色金属、化工等工业重点领域逐步壮大。2018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产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6.8%13.9%。新兴的工业部门如大数据、云计算、生物科技、光伏发电等方兴未艾,为工业经济发展注入全新动力。

    工业经济所有制结构更加合理。新中国成立初期,呼伦贝尔工业经济所有制结构单一,以国有和集体经济为主。1950年,国有集体经济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3.4%。改革开放以来,呼伦贝尔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1978年,国有企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84.3%,集体企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15.7%。如今,呼伦贝尔工业形成了多元化所有制成分竞相发展的经济格局。到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国有控股企业、股份制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0.5%92.1%7.4%,非公有制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2.6%。非国有经济成分在市场经济中不断壮大,工业经济整体活力进一步增强。

   (三)服务业蓬勃发展,新业态方兴未艾

    70年来,乘改革开放之风,呼伦贝尔服务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快,新兴服务业快速崛起,服务业各领域都呈现出了巨大的变化,成为全市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服务业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服务业对经济发展影响日益凸显。2018年,呼伦贝尔第三产业增加值比1978年增长361.9倍,年均增长9.1%;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49.3%,较1978年增长29.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2.7%,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稳步提升。

    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持续增强。全市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从1978年的12.3万人上升至2018年的70.6万人,第三产业吸纳从业人员占整个从业人员的比重由20.1%提高到48.7%,提高了28.6个百分点,服务业成为促进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为分流农村转移人口、剩余劳动力以及解决城市就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2018年全市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21.5%11.9%8.4%,总和占服务业比重超过40%,仍是服务业主体。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加速转型升级,纷纷依托新技术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订餐、网上零售等新业务新商业模式。金融业、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对经济支撑作用逐渐增强,2018年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11.9%5.8%。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更是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快速发展,成为助推服务业持续增长的新动能。

  “幸福产业”蓬勃发展,公共服务质量不断提高。70年来,全市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服务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大幅改善。2018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688所,其中普通中学159所,是1953年的25.5倍;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982个、床位14981张,分别是1954年的21.3倍和47.3倍;文化馆和群艺馆15个,公共图书馆15个。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规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服务业发展效率稳步提升。

    三、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呼伦贝尔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乡村人口由农村向城市不断转移,城市人口比重明显上升。201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53.01万人,较1949年增长了7.5倍。城镇人口增长了16.5倍,城镇化率由1949年的35.2%上升到2018年的72.6%,上升了37.4个百分点,年平均上升了0.5个百分点。乡村人口所占比重由64.8%下降至27.4%。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

    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呼伦贝尔市辖13个旗市区,各地区发展各具特色。近年来,全市注重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探索解决呼伦贝尔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路径,总体来看,当前区域发展差距明显小于新中国成立初期。2018年,全市各旗市区中,地区生产总值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的比值为7.9,较1978年、2000年的比值16.813.0下降明显,区域间协同发展,发展差距逐渐缩小。

    四、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70年来,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经过70年的不懈努力,呼伦贝尔城乡居民生活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6年的763元提高到2018年的33401元,增长42.8倍;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6年的560元提高到2018年的14895元,增长25.6倍。

    居民收入来源更加多元。改革开放前,城乡居民收入来源单一。改革开放后,多种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居民收入来源发生显著变化,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比下降,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上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居民收入来源更趋多元化,财产净收入成为城镇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村居民最重要的收入来源。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财产净收入占比为3.5%,比2010年提高3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占比为61.2%,下降7.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16.6%,比2010年提高11.2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70年来,呼伦贝尔消费品市场从短缺匮乏的面貌逐步向品种繁多发展,居民消费结构也随之持续优化升级。随着经济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城乡居民总体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全方位提升,在物质消费方面由“量”的满足转向“质”的提高,消费观念由“满足日常需求”到“改善生活品质”发生转变。70年来,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比重逐渐下降,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由1986年的51%下降至2018年的29.4%2018年,全市恩格尔系数为27.9%,比1985年下降21.4个百分点。城乡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由基本温饱向全面小康迈进。城乡居民衣着消费和穿着观念不断转变,对衣着的认识由注重保暖御寒时装化、时尚化转变。2018年呼伦贝尔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2163元,比1986年增长18倍。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的消费比例不断提高。人们在食品烟酒、衣着等附加值相对较低的领域,所花的钱越来越少,而在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等附加值相对较高的领域,花费越来越多。这充分表明: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处于不断升级的趋势之中,并且花费在服务领域上的消费所占比重也是在增加的。

   七十年风雨兼程,七十年沧桑巨变,呼伦贝尔各族人民勠力同心,团结奋斗。历经七十年峥嵘岁月,呼伦贝尔经济结构在不断充实调整优化中明显升级,各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当前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呼伦贝尔人民必将在以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着力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呼伦贝尔经济高质量发展,把祖国北疆这条风景线打造的更加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