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党的民族区域政策光辉照耀下,历届通辽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艰苦创业,通辽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经济结构逐步调整,发展方式正在转变,民族团结更为紧密,城乡面貌更为靓丽,生态环境更显绿色,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今日的通辽,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各族人民正意气风发、信心百倍地朝着“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宏伟目标迈进。
一、经济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榨下,饱经风霜、苦难深重的贫苦农、牧民戴着沉重的枷锁,落后、饥饿、悲惨、凄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草原上的各族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在通辽市这块美丽、富饶的大地上,为开发通辽,建设通辽洒下了鲜血和汗水。70年来,全市GDP由1952年的1.77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301.64亿元; 1978—2018年,全市GDP按可比价计算,增长了52.5倍,年均增速10.4%。一路走来,通辽市地区生产总值1983年超过10亿元;1987年超过20亿元;1997年超过100亿元;2010年超过1000亿元;2018年达到1301.64亿元。人均GDP由1952年的194元增加到2018年的41573元,年均增速10.5%。1978年,通辽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仅为3.78亿元,2018年达到270.50亿元,年均增速5.4%;第二产业迅猛发展,1978年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仅为0.97亿元,2018年达到345.14亿元,年均增速13.0%;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0.81亿元上升到2018年的686.00亿元,年均增速13.6%。经济迈入快速发展轨道,稳定性逐步增强。
图一 1952—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1957年的0.17亿元增至1987年的1.13亿元,2009年突破50亿元大关,达到50.70亿元, 2018年全市公共预算收入达到75.49亿元。财政收入的持续大幅增长为全市的经济发展及提升整体综合实力提供了强大的经济保障。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全市农业基础作用不断加强,工业主导地位迅速提升,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效应日益突出,三次产业发展趋于均衡,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通辽土地辽阔,土壤肥沃,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商品粮基地,东北经济区重要的畜产品基地。2018年,粮食产量达到816.44万吨,比1949年的35.63万吨增长了21.91倍,素有"内蒙古粮仓"之称。从历史数据看,全市粮食产量1978年首次超过100万吨,1988年达到200万吨以上,到1996年突破300万吨,直至2018年粮食产量达到816.44万吨。科尔沁牛、通辽黄玉米、开鲁红干椒、库伦荞麦、扎鲁特葵花籽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18年末牲畜存栏达到917.75万头(只),比1949年增长了9.51倍;牛存栏达到171.03万头,比1949年增长了4.81倍,通辽市科左后旗是闻名中外的"黄牛之乡"。科尔沁牛业依托后旗优良黄牛资源生产的科尔沁牛肉制品,勇夺全国牛产业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成为中国牛业的第一品牌。
图二 近年来通辽市粮食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通辽市工业发展从小到大,由单一传统产业向产业集群发展,着力打造玉米生物、新材料、肉牛、现代蒙医药、煤化工及沙产业六大工业全产业链。工业生产突飞猛进,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部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0.75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260.2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平均增长14.1%。工业行业门类不断增加,产品种类不断丰富,规模以上工业行业与工业大类产品由新中国成立初期几乎空白分别增加到2018年的20行业和31个产品大类。支柱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不断做大做强,生产能力不断增长,部分产品产量位居全区前列。煤炭产量从1956年0.3万吨到2018年5194.7万吨。发电量由1949年发电量0.01亿千瓦时增加到2018年522.3亿千瓦时。2018年,电解铝产量195.7万吨,位居全区第二位。铝材68.4万吨,位居全区第二位。平板玻璃601.5万重量箱,位居全区第一位,同时福耀集团生产的超薄玻璃填补了自治区空白。玉米生物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向绿色、精深、高端延伸,向食品级和医药级氨基酸等高端产品延伸,形成了醇、酸、糖、胶、药等13大类200多种产品,苏氨酸、亮氨酸、甘露糖、硬葡聚糖等高端产品种类已达到120种,2018年味精产量48.3万吨,位居全区第一位。着力打造肉牛产业,通过龙头企业的综合带动作用,围绕建设中国草原肉牛之都,由一头牛“牵”出一条肉牛全产业链。着力发展现代蒙医药产业,截至2018年底,现代蒙医药产业产品种类已达132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服务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来培育和促进服务业企业的发展不断壮大。2013-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个数由54户增加到107户,年营业收入由35.6亿元增加到182.1亿元, 其中道路运输业年营业收入由2013年的4.6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21.9亿元,年均增长36.6%;仓储业年营业收入由2013年的1.1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99.9亿元,年均增长146.4%。年吸纳从业人员由10847人增加到17267人,年应付职工薪酬由4.7亿元增加到11.1亿元。
图三 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及增速图表
单位:亿元
全市消费品市场在国民经济良性发展的大环境下保持持续活跃,稳中见旺的态势,消费市场亮点频现。尤其近年来,坚持着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电子商务等一些新兴产业、新兴业态、新商业模式如雨后春笋,在改革进程中得到萌芽并迅速发展起来。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63.65亿元,是1949年0.18亿元的3105倍,是2008年166.20亿元的3.4倍。2008-2018年十年间,零售业实现商品零售额从145.94亿元增加到420.75亿元,增长了2.9倍;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从103个到309个增加了3倍;限上零售类值中,食品类零售额从3.91亿元增加到8.00亿元,增长了2倍,服装、鞋帽、纺织品类零售额从0.82亿元增长到4.13亿元,增长了5倍,日用品类从0.26亿元增加到1.30亿元,增长了5倍,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从0.04亿元增加到0.12亿元,增长了2.7倍,汽车类零售额从3.35亿元增加到31.72亿元,增长了9.5倍。
图四 1949—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单位:万元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致力于在经济发展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的比例由1978年的68.0︰17.4︰14.6,调整为2018年的20.8∶26.5∶52.7。2002年,第三产业比例超过第一产业,2004年,第二产业比例超过第一产业,产业结构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一、二、三”形成新的“三、二、一”格局的转变,农业基础巩固加强,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历史性的结构转型,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
图五 2018年通辽市三次产业构成
单位:%
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实现重大飞跃
2018年,全市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比1958年和1978年分别增长1907倍、126.3倍,年均增长13.4%、12.9%。改革开放以来,有效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凸显,全市投资在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由1978年的40.3:3.4:56.3调整为2018年的4.2:40.7:55.1。第二产业逐渐成为拉动全市投资的主要动力。多年来全市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有色新材料、现代煤化工、玉米生物等为主的工业基础建设,2018年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较1978年增长了63.3倍,年均增长11.0%,建立起了品种繁多、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为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壮大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先后建成了一大批重点项目。如锦联铝材、福耀玻璃、金煤化工、霍煤鸿骏铝电、开鲁利牛生物、蒙牛乳业等一大批项目的投产,为通辽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2018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较1978年增长了213.9倍,年均增长21.2%,其中:交通、邮电通信和仓储业投资年均增长18.2%。新鲁高速、大白高速全线通车、京沈高铁通辽段全面通车标志着通辽成为全区首个开通高铁的城市。居住水平不断提高。1998年实施住房改革以后,房地产投资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1999年—2018年,全市房地产投资年均增长19.3%; 房地产施工面积762.8万平方米,平均每年以15.6%的速度增长。在城市,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到位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住房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
图六 1978年和2018年通辽市投资构成对比
单位:%
过去通辽,路况差、等级低、行路难,如今通辽,重要运输通道全部经由高速公路贯通,主城区与各旗县市区均由一级以上高等级公路连通,便捷、高效的公路运输体系基本建成。“十二五”期间,全市实现各个县级地区全部通铁路,六条铁路(平齐、京通、通让、大郑、通霍、集通)贯穿全境,已经发展成为自治区东部和东北地区的西部最大交通枢纽和铁路客运站。通新高铁是通辽市连接京沈高铁的铁路,线路自京沈高速铁路新民北站引出,途经彰武、甘旗卡,引入既有通辽站,新建线路全长197 公里,已在2015年12月项目启动,2016年6月份开工建设,并于2018年12月正式通车。
经过70年的建设和发展,截至2018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00.97亿元。全市公路里程21683.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46.3公里。公路货运量11376.8万吨,较改革开放初期的415.70万吨增长了26.37倍;公路货运周转量220.47亿吨公里,较改革开放初期的0.81亿吨公里增长了271.19倍;公路客运量1285万人次,较改革开放初期的225万人次增长了4.71倍;公路旅客周转量17.27亿人公里,较改革开放初期的1.29亿人公里增长了12.39倍。全市铁路通车里程1148.2公里。铁路货物发送量5005.6万吨;铁路旅客发送量605.7万人次。全市民航运输线路长度98084公里。民航客运量98.31万人; 客运周转量16.33亿人公里;全年民航货运量0.18万吨; 货物运输周转量203.12万吨公里。全市邮政行业业务总量完成3.19亿元,较改革开放初期的0.07亿元增长了44.57倍。2018年,邮政寄递服务业务收入完成2250.44万元;业务量完成3709.34万件。快递服务企业业务收入完成20532.74万元;业务量完成950.72万件,其中,同城业务量完成282.27万件;异地业务量完成668.13万件;国际及港澳台业务量完成0.32万件。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能源生产能力不足、水平不高,能源基础十分薄弱。1949年,全市全年累计发电量仅为0.01亿千瓦时,1956年,全市原煤产量仅为0.27万吨。经过70年的快速发展,全市能源生产逐步由弱到强,生产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依托霍林郭勒市丰富的煤炭资源,建立高端铝材产业集群,目前已经形成5395万吨原煤生产能力(不含金宝屯)和1201.1万千瓦发电能力。2018年,全市全年煤炭开采量5213万吨,累计发电量537.3亿千瓦时,全社会用电量435.83亿千瓦时。随着能源技术不断优化,能效水平得到显著提升,2018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43.5%。
四、社会事业焕发勃勃生机
随着社会事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居民对精神文化消费日益重视,文化消费水平也有明显提高。
截至2018年,全市有幼儿园842所,在园幼儿7.17万人;全市有小学220所,在校生17.47万人;初中107所,在校生9.05万人;普通高中33所,在校生6.63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2所,在校生1.11万人;全市共有特殊教育学校8所,共有在校生1744人;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3所,共有在校生3.18万人。
截至2018年末,全市有艺术研究所2个,文化馆9个,博物馆7个,图书馆9个,图书馆藏书121.53万册。专业艺术表演团体9个,艺术团体共演出1244场(次),观众达92.55万人次。全市有县广播电视台7个,乡广播电视站74个,通电视的村2127个,通广播的村2127个,调频台42座。无线广播电台1座,广播节目4套。广播节目覆盖人口310.59万人,电视节目覆盖人口310.40万人,有线电视入户率为61.57%。
70年来,全市先后建成了眼科医院、传染病医院、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民族医院、专科疾病防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卫生服务状况得到极大改善。截至2018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541个,其中:医院85个,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床位17045张,比1949年增长了339.9倍,全市卫生技术人员达到19071人,比1949年增长了8.19倍,大大缓解了看病难,就医难的问题。硬件环境改善的同时整个卫生系统软件条件也有了极大的改观,整体医疗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五、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936元,比1978年的423元净增了31513元,年均增长11.4%。收入的增长带动了消费的增加,2018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9116元,比2012年增加4782元;恩格尔系数为24.1%,降低6.3个百分点;人均拥有住房面积31.05平方米。2018年,全市农村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97元,比1978年的151元,增加13646元,年均增长11.9%,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0.5个百分点,实现了高速稳步发展。2018年,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1199元,比2012年增加4435元;人均拥有住房面积29.61平方米。说明我们的社会已经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型的快速转变,人们在吃得饱,吃得好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2018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家用汽车、彩色电视机拥有量分别达38.2辆、124.7台,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家用汽车、彩色电视机拥有量分别达27.6辆、120.4台,比改革开放初期大幅增加。
图七 2013—2018年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六、 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加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自觉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持续用力抓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区建设。加快制定实施大气污染精准治理工作方案,加快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开展农用地污染状况详查,推进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农村牧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打造美丽乡村。切实从源头上防治环境污染,从发展方式上找根源,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强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截至2018年末,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43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4个。全市自然保护区面积4900.77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103个,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25.65平方公里。全年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为323天,占全年总天数的88.5%。
风雨砥砺不忘初心,春华秋实继往开来。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全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展望未来,通辽310多万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勠力同心,奋斗不息,继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