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统计局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
激活内蒙古农村牧区消费亟需打通堵点补齐短板
2021-11-04 09:54:01     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    
【字体: 】     打印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促进农村消费”。“十三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居民消费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牧区消费市场得到稳步发展,但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较低,仅为11.7%,农村牧区居民消费需求能力不足等问题逐渐凸显,制约着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消费潜力的进一步释放,亟需打通堵点补齐短板,推动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消费市场提质增效。

一、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存在较大消费潜力

从人口数量来看,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区常住人口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32.5%,是一片不可忽视的消费增量蓝海。

从农村牧区居民收入来看,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4%,31个国家级脱贫旗县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7%,收入增长带来消费能力同步增强;随着内蒙古自治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网络逐步完善,农牧民对未来的信心有所增强,消费意愿逐步提升。

从当前农村牧区居民消费情况看,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虽总量偏低,但保持持续增长态势,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较2015年增长27.8%,年均增长5.0%,年均增速高于城镇常住居民3.2个百分点;从消费结构来看,2016—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连续三年下降,除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有所反弹外,食品消费支出比重总体逐年下降,消费方向由生存性消费逐步转向发展型消费,绿色、智能、健康类商品的需求不断攀升,多元化、品质化、高档次的新兴消费需求在农村牧区加快积累和形成,农村牧区消费质量呈现明显的升级态势,存在较大的成长空间。

二、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消费潜力释放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

相较于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的消费潜力,农村牧区消费市场明显后劲不足,存在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双向流通渠道不畅通、商品与服务消费供给不足等问题依然严重,农村牧区消费潜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

(一)农村牧区消费市场商品难以满足居民多元化、品质化消费需求

从消费市场供给情况看,当前,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多数存在着商业网点少、规模小的问题,且网点布局较为分散、不尽合理,商品品类不齐全、商品档次低的情况较为普遍,优质商品及服务的有效供给相对不足,特别是餐饮、汽车及油品、家具家电等方面的消费供给不尽如人意,农村牧区居民的多元化、消费需求在就近消费市场难以得到满足。

(二)农村牧区消费环境较为落后

从消费市场环境来看,乡村消费市场经营模式传统、供给体系滞后,缺乏有效的市场应对手段,导致乡村消费市场长期存在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随着消费市场新业态新模式的快速发展,消费投诉明显增多,农村牧区消费者保护等消费软环境建设相对滞后,影响农村牧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和满意度。

(三)农村牧区物流体系不完善成为抑制消费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内蒙古自治区“邮快合作、快递进村”工程的大力推进,内蒙古自治区乡村快递覆盖率达51.3%,但部分牧区仍存在空白,许多农牧民网上购物需要到乡镇快递网点取货,“最后一公里”问题比较突出。交通运输与物流融合发展不足导致农村牧区物流成本偏高,快递配送体系不健全,大件商品搬运难、退换难等问题成为制约农牧民网络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同时,物流体系不健全导致农产品的产销脱节,让农民手中的产品难以快速或通过合适的价格变现,影响了农民收入,导致消费需求下降。

三、激活农村牧区消费亟需打破堵点补齐短板

进一步释放农村牧区消费潜力,既要借力乡村振兴增加农牧民收入,让农牧民敢消费;又要加快培育新型市场,让农牧民能消费;也要营造放心消费环境,让农牧民愿消费;同时亟需打通农村牧区消费市场堵点,补齐商贸流通短板,为乡村消费注入长久动力。

(一)对标农村牧区消费需求,扩展适销对路的产品供给

一要从供给侧下功夫,引导乡镇商贸中心向周边农村拓展服务,促进县乡村商业网络连锁化,发展新型乡村便利店,推动传统商贸流通企业、连锁商超、零售网点的信息化、数字化转型升级,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网点,切实增加农村牧区消费市场的有效供给。二要把握农村牧区消费增长点,鼓励企业拓展乡村市场销售渠道,推广适合农牧民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例如首批下乡的家电使用时间已经超过10年,到了更新换代的时期,随着道路、加油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农村牧区正成为汽车保有量提升的巨大潜力市场,要把握家电、家居、汽车等大件商品的购置和换新需求带来的一轮新机遇,拉动农村牧区消费。

(二)因地制宜打通物流堵点,畅通农村牧区流通末梢

加快对农村牧区现有物流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科学规划和统筹安排,按照“多站合一、功能集约、便利高效”原则,推动农村物流快递与邮政、交通、电商、供销合作社、综合服务站等领域设施共建。通过政策优惠鼓励快递企业以“快递超市”形式在农村牧区开办网点,政企联合打通快递进村“最后一公里”,鼓励客车带货到边远农村牧区,畅通农村牧区流通末梢。

针对农村牧区不同的基础和条件,试点先行,分类施策,因地制宜选择推进路径和工作重点,探索差别化和多样化的农村牧区物流发展模式,强化试点示范,探索积累相关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扩大推进范围。

(三)利用互联网打开乡村消费增量,带动农牧民增收

依托电商网站、团购外卖、直播带货等互联网消费渠道,打破交通不便对农村牧区和偏远地区消费市场的制约,既让农牧民能够获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线上购物体验,又减少因商贸流通信息不畅而造成的农产品库存积压变质或流通损坏,更好变现从而让农民手中有钱可以消费。

要继续强化政策落实,出台更多相关配套政策,大力培养农村电商人才,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牧区电商。

(四)下大力气强化农村消费市场监管,规范农村市场秩序

大力开展农村消费市场专项整治行动,从源头上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销售渠道的存在,并对违法行为进行严惩,同时通过扩大消费维权的宣传,提高农牧民的辨识能力,让老百姓敢于消费、放心消费。


相关附件: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发布与解读

激活内蒙古农村牧区消费亟需打通堵点补齐短板

发布时间:2021-11-04 09:54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
朗读

激活内蒙古农村牧区消费亟需打通堵点补齐短板,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促进农村消费”。“十三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居民消费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牧区消费市场得到稳步发展,但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较低,仅为11.7%,农村牧区居民消费需求能力不足等问题逐渐凸显,制约着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消费潜力的进一步释放,亟需打通堵点补齐短板,推动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消费市场提质增效。
  一、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存在较大消费潜力
  从人口数量来看,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区常住人口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32.5%,是一片不可忽视的消费增量蓝海。
  从农村牧区居民收入来看,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4%,31个国家级脱贫旗县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7%,收入增长带来消费能力同步增强;随着内蒙古自治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网络逐步完善,农牧民对未来的信心有所增强,消费意愿逐步提升。
  从当前农村牧区居民消费情况看,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虽总量偏低,但保持持续增长态势,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较2015年增长27.8%,年均增长5.0%,年均增速高于城镇常住居民3.2个百分点;从消费结构来看,2016—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连续三年下降,除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有所反弹外,食品消费支出比重总体逐年下降,消费方向由生存性消费逐步转向发展型消费,绿色、智能、健康类商品的需求不断攀升,多元化、品质化、高档次的新兴消费需求在农村牧区加快积累和形成,农村牧区消费质量呈现明显的升级态势,存在较大的成长空间。
  二、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消费潜力释放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
  相较于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的消费潜力,农村牧区消费市场明显后劲不足,存在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双向流通渠道不畅通、商品与服务消费供给不足等问题依然严重,农村牧区消费潜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
  (一)农村牧区消费市场商品难以满足居民多元化、品质化消费需求
  从消费市场供给情况看,当前,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多数存在着商业网点少、规模小的问题,且网点布局较为分散、不尽合理,商品品类不齐全、商品档次低的情况较为普遍,优质商品及服务的有效供给相对不足,特别是餐饮、汽车及油品、家具家电等方面的消费供给不尽如人意,农村牧区居民的多元化、消费需求在就近消费市场难以得到满足。
  (二)农村牧区消费环境较为落后
  从消费市场环境来看,乡村消费市场经营模式传统、供给体系滞后,缺乏有效的市场应对手段,导致乡村消费市场长期存在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随着消费市场新业态新模式的快速发展,消费投诉明显增多,农村牧区消费者保护等消费软环境建设相对滞后,影响农村牧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和满意度。
  (三)农村牧区物流体系不完善成为抑制消费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内蒙古自治区“邮快合作、快递进村”工程的大力推进,内蒙古自治区乡村快递覆盖率达51.3%,但部分牧区仍存在空白,许多农牧民网上购物需要到乡镇快递网点取货,“最后一公里”问题比较突出。交通运输与物流融合发展不足导致农村牧区物流成本偏高,快递配送体系不健全,大件商品搬运难、退换难等问题成为制约农牧民网络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同时,物流体系不健全导致农产品的产销脱节,让农民手中的产品难以快速或通过合适的价格变现,影响了农民收入,导致消费需求下降。
  三、激活农村牧区消费亟需打破堵点补齐短板
  进一步释放农村牧区消费潜力,既要借力乡村振兴增加农牧民收入,让农牧民敢消费;又要加快培育新型市场,让农牧民能消费;也要营造放心消费环境,让农牧民愿消费;同时亟需打通农村牧区消费市场堵点,补齐商贸流通短板,为乡村消费注入长久动力。
  (一)对标农村牧区消费需求,扩展适销对路的产品供给
  一要从供给侧下功夫,引导乡镇商贸中心向周边农村拓展服务,促进县乡村商业网络连锁化,发展新型乡村便利店,推动传统商贸流通企业、连锁商超、零售网点的信息化、数字化转型升级,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网点,切实增加农村牧区消费市场的有效供给。二要把握农村牧区消费增长点,鼓励企业拓展乡村市场销售渠道,推广适合农牧民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例如首批下乡的家电使用时间已经超过10年,到了更新换代的时期,随着道路、加油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农村牧区正成为汽车保有量提升的巨大潜力市场,要把握家电、家居、汽车等大件商品的购置和换新需求带来的一轮新机遇,拉动农村牧区消费。
  (二)因地制宜打通物流堵点,畅通农村牧区流通末梢
  加快对农村牧区现有物流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科学规划和统筹安排,按照“多站合一、功能集约、便利高效”原则,推动农村物流快递与邮政、交通、电商、供销合作社、综合服务站等领域设施共建。通过政策优惠鼓励快递企业以“快递超市”形式在农村牧区开办网点,政企联合打通快递进村“最后一公里”,鼓励客车带货到边远农村牧区,畅通农村牧区流通末梢。
  针对农村牧区不同的基础和条件,试点先行,分类施策,因地制宜选择推进路径和工作重点,探索差别化和多样化的农村牧区物流发展模式,强化试点示范,探索积累相关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扩大推进范围。
  (三)利用互联网打开乡村消费增量,带动农牧民增收
  依托电商网站、团购外卖、直播带货等互联网消费渠道,打破交通不便对农村牧区和偏远地区消费市场的制约,既让农牧民能够获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线上购物体验,又减少因商贸流通信息不畅而造成的农产品库存积压变质或流通损坏,更好变现从而让农民手中有钱可以消费。
  要继续强化政策落实,出台更多相关配套政策,大力培养农村电商人才,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牧区电商。
  (四)下大力气强化农村消费市场监管,规范农村市场秩序
  大力开展农村消费市场专项整治行动,从源头上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销售渠道的存在,并对违法行为进行严惩,同时通过扩大消费维权的宣传,提高农牧民的辨识能力,让老百姓敢于消费、放心消费。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促进农村消费”。“十三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居民消费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牧区消费市场得到稳步发展,但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较低,仅为11.7%,农村牧区居民消费需求能力不足等问题逐渐凸显,制约着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消费潜力的进一步释放,亟需打通堵点补齐短板,推动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消费市场提质增效。

一、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存在较大消费潜力

从人口数量来看,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区常住人口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32.5%,是一片不可忽视的消费增量蓝海。

从农村牧区居民收入来看,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4%,31个国家级脱贫旗县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7%,收入增长带来消费能力同步增强;随着内蒙古自治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网络逐步完善,农牧民对未来的信心有所增强,消费意愿逐步提升。

从当前农村牧区居民消费情况看,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虽总量偏低,但保持持续增长态势,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较2015年增长27.8%,年均增长5.0%,年均增速高于城镇常住居民3.2个百分点;从消费结构来看,2016—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连续三年下降,除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有所反弹外,食品消费支出比重总体逐年下降,消费方向由生存性消费逐步转向发展型消费,绿色、智能、健康类商品的需求不断攀升,多元化、品质化、高档次的新兴消费需求在农村牧区加快积累和形成,农村牧区消费质量呈现明显的升级态势,存在较大的成长空间。

二、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消费潜力释放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

相较于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的消费潜力,农村牧区消费市场明显后劲不足,存在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双向流通渠道不畅通、商品与服务消费供给不足等问题依然严重,农村牧区消费潜力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

(一)农村牧区消费市场商品难以满足居民多元化、品质化消费需求

从消费市场供给情况看,当前,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多数存在着商业网点少、规模小的问题,且网点布局较为分散、不尽合理,商品品类不齐全、商品档次低的情况较为普遍,优质商品及服务的有效供给相对不足,特别是餐饮、汽车及油品、家具家电等方面的消费供给不尽如人意,农村牧区居民的多元化、消费需求在就近消费市场难以得到满足。

(二)农村牧区消费环境较为落后

从消费市场环境来看,乡村消费市场经营模式传统、供给体系滞后,缺乏有效的市场应对手段,导致乡村消费市场长期存在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随着消费市场新业态新模式的快速发展,消费投诉明显增多,农村牧区消费者保护等消费软环境建设相对滞后,影响农村牧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和满意度。

(三)农村牧区物流体系不完善成为抑制消费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内蒙古自治区“邮快合作、快递进村”工程的大力推进,内蒙古自治区乡村快递覆盖率达51.3%,但部分牧区仍存在空白,许多农牧民网上购物需要到乡镇快递网点取货,“最后一公里”问题比较突出。交通运输与物流融合发展不足导致农村牧区物流成本偏高,快递配送体系不健全,大件商品搬运难、退换难等问题成为制约农牧民网络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同时,物流体系不健全导致农产品的产销脱节,让农民手中的产品难以快速或通过合适的价格变现,影响了农民收入,导致消费需求下降。

三、激活农村牧区消费亟需打破堵点补齐短板

进一步释放农村牧区消费潜力,既要借力乡村振兴增加农牧民收入,让农牧民敢消费;又要加快培育新型市场,让农牧民能消费;也要营造放心消费环境,让农牧民愿消费;同时亟需打通农村牧区消费市场堵点,补齐商贸流通短板,为乡村消费注入长久动力。

(一)对标农村牧区消费需求,扩展适销对路的产品供给

一要从供给侧下功夫,引导乡镇商贸中心向周边农村拓展服务,促进县乡村商业网络连锁化,发展新型乡村便利店,推动传统商贸流通企业、连锁商超、零售网点的信息化、数字化转型升级,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网点,切实增加农村牧区消费市场的有效供给。二要把握农村牧区消费增长点,鼓励企业拓展乡村市场销售渠道,推广适合农牧民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例如首批下乡的家电使用时间已经超过10年,到了更新换代的时期,随着道路、加油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农村牧区正成为汽车保有量提升的巨大潜力市场,要把握家电、家居、汽车等大件商品的购置和换新需求带来的一轮新机遇,拉动农村牧区消费。

(二)因地制宜打通物流堵点,畅通农村牧区流通末梢

加快对农村牧区现有物流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科学规划和统筹安排,按照“多站合一、功能集约、便利高效”原则,推动农村物流快递与邮政、交通、电商、供销合作社、综合服务站等领域设施共建。通过政策优惠鼓励快递企业以“快递超市”形式在农村牧区开办网点,政企联合打通快递进村“最后一公里”,鼓励客车带货到边远农村牧区,畅通农村牧区流通末梢。

针对农村牧区不同的基础和条件,试点先行,分类施策,因地制宜选择推进路径和工作重点,探索差别化和多样化的农村牧区物流发展模式,强化试点示范,探索积累相关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扩大推进范围。

(三)利用互联网打开乡村消费增量,带动农牧民增收

依托电商网站、团购外卖、直播带货等互联网消费渠道,打破交通不便对农村牧区和偏远地区消费市场的制约,既让农牧民能够获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线上购物体验,又减少因商贸流通信息不畅而造成的农产品库存积压变质或流通损坏,更好变现从而让农民手中有钱可以消费。

要继续强化政策落实,出台更多相关配套政策,大力培养农村电商人才,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牧区电商。

(四)下大力气强化农村消费市场监管,规范农村市场秩序

大力开展农村消费市场专项整治行动,从源头上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销售渠道的存在,并对违法行为进行严惩,同时通过扩大消费维权的宣传,提高农牧民的辨识能力,让老百姓敢于消费、放心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