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明珠正璀璨

马玉清  刘爱东  高飞

 

鄂尔多斯市地处内蒙古西南部,与宁夏、陕西、山西三省区毗邻,同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共同构成内蒙古自治区黄河“金腰带”上的“金三角”。全市辖72区,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5.53万。这里物华天宝,资源富集,初步探明有8大类50多种矿藏,有优质丰富的煤气资源,煤炭探明储量2102亿吨,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天然气探明储量4.9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是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和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有储量大、品位高、易开采的非金属矿产,其中高岭土储量711万吨;有盛产被称为“纤维宝石”和“软黄金”的阿尔巴斯白山羊绒,全市羊绒制品产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世界的四分之一;有优质的中草药远近闻名,特别是“梁外甘草”和“西部麻黄”闻名中外。在这块土地上,勤劳的鄂尔多斯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伴随着自治区成立70年的辉煌历程,鄂尔多斯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鄂尔多斯市紧紧抓住国家能源战略西移的绝好机遇,经济规模强劲扩张,内蒙古第一个招商引资及经济技术创新项目出现在这里;内蒙古第一个实行以土地承包为核心内容的农村改革出现在这里;内蒙古第一个借助国家能源战略西移政策引进的大型国企神华集团出现在这里;内蒙古第一个实施资源转换战略的世界级大项目——达拉特电厂出现在这里。这一时期,一句“鄂尔多斯温暖全世界”的广告语让这个历史悠久却又名不见经传的地区家喻户晓,鄂尔多斯市走出了一条从荒凉走向繁荣、从落后走向进步、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瘠走向富裕的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2008年,被评为全国改革开放30年十八个典型地区之一,2009年评为全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五个典型城市之一。2016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417.9亿元,增长7.3%,增速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51.0亿元,增长3.8%;固定资产投资3050.1亿元,增长1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6.8亿元,增长10.1%;城乡居民收入40221元和15480元,分别增长7.4%7.3%;实现了高基数上的平稳较快增长。

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194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只有500万元,到1978年增加到34633万元,列全区各盟市第7位。进入90年代,鄂尔多斯市立足资源优势和地区实际,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到1998年经济总量突破百亿元(100.26亿元)20年年均增长11.8%;特别是进入21世纪,鄂尔多斯市又提出推进三大战略性转移,走集中发展道路的战略,这一系列强有力的实施,使地区发展更加科学理性,集中化程度进一步提升,2007年经济总量突破千亿(1173.16亿元),是1978年的338.7倍,这十年年均增长27.4%,是鄂尔多斯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十八大以后,鄂尔多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增强持续发展的动力、活力和竞争力,经济保持平稳增长。2016年经济总量达到4417.9亿元,这十年年均增长14.9%,人均GDP21万元,经济总量连续六年领跑全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长。1957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仅为666万元,此后经过32年的缓慢增长,1989年突破亿元大关,2001年和2008分别突破10亿元和100亿元,分别是1957年的16.2倍、154.8倍和1774.7倍。到2016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451亿元,1957-2016年年均增长16.1%。财力的增加不仅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资金基础,同时为切实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产业结构迈出新步伐。改革开放前,全市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结构以农牧业为主。随着经济的增长、规模的扩大,产业结构在逐步改善中趋向合理和优化。1947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9082,农牧业在经济中占据主要地位,能够称之为工业的只有8座小煤矿,年产量6.8万吨,工业总产值194万元;商业更是落后。1979年,亚洲最大的羊绒加工企业-鄂尔多斯羊绒衫厂建成,它的建立标志着鄂尔多斯地区工业化的开始。之后,又先后建设了准格尔煤电、东胜煤田、拉达特火电、万家寨水电等重大项目,这些项目已成为鄂尔多斯市80年代工业经济乃至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进入90年代初期,在全市工业已具备一定基础的情况下,实施“资源转换,重塑重构”的战略,将工业经济重点转到结构调整和规模扩张上来,先后组建了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公司、伊克昭盟煤炭集团公司、伊克昭盟化工集团公司和伊克昭盟亿利集团公司四个大型企业集团,工业发展基本形成了煤炭、纺织、化工、电力四大支柱产业。在整个90年代,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7%,工业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1993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1.938.229.9,二产首次超过一产,实现了由农牧业为主向以工业经济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到1998年,第三产业超过第一产业,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3.949.326.8,形成以工业为支撑的“二三一”模式,结构调整成效明显。进入21世纪,全市站在新的高度,提出坚持“工业立市”,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工业经济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大大提升,经济增长方式也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逐步形成了以煤炭、天然气、电力、化工、炼焦、冶金、纺织、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建材等为主十大支柱产业。服务业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金融、旅游业等新兴服务业得到长足发展。2016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180亿元,是1998年的48.3倍;服务业完成增加值1848.9亿元,是1998年的68.8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726.8亿元,是1998年的17.2倍;货运量达到4.72亿吨,是1998年的16.9倍。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455.741.9,逐步形成“一产稳中求进、二产转型升级、三产做大做优”的产业发展格局,实现了三次产业的协调推进、良性互动。 

基础建设成就新辉煌。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基础设施极其薄弱,生产和生活均受到较大影响。改革开放以后,鄂尔多斯市不断扩大投资规模,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地区发展环境持续改善。交通运输建设成效显著。公路、铁路、航空立体化交通网络相互衔接,不仅满足了持续快速增长的经济发展需要,也极大方便了人民群众的日常出行。铁路运输从无到有,1986年包神铁路破土动工,全长170.15公里,它的建设结束了鄂尔多斯市无铁路的历史。经过30年发展,2016年全市铁路通车里程达2001公里,成为全国铁路通车里程最长的地级市。公路等级明显提高,路况大为改善。从改革开放至“十五”初期,全市公路交通建设以“通”为主,即打通市政府所在地与其他旗府及旗与旗之间的通道。2004年全长98公里210国道包头至东胜段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高等级公路实现了零的突破。截止2016年底,公路里程由1949年的138公里增加到22840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2399公里,包括高速公路1136公里,高等级公路通达所有旗区;鄂尔多斯机场于2007年建成投入运营至今,14家航空公司参与运营,运营航线39条,累计运送旅客达1124.2万人次。能源供给由弱变强。作为经济发展血液的重要基础产业,能源生产一直得到高度重视。原煤产量由1949年的0.1万吨扩大到1994年的1213万吨,2004年突破亿吨,2016年达到5.7亿吨;发电量由1960年的4.3万千瓦小时增加到710.9亿千瓦小时,电力装机总容量突破2000万千瓦;天然气产量299亿立方米,煤制油104.3万吨。邮电通讯事业迅猛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78年,全市的邮电通信事业发展相对较慢,全市只有一部旧的通讯机。改革开放以后,邮电通讯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服务种类不断丰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邮电业务总量由1952年的0.7万元增加到201620.8亿元,固定电话用户10.8万户,手机电话用户208.8万户,其中,4G移动电话用户111.9万户,宽带用户达到25.7万户。国家智慧城市、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扎实推进,进入全国智慧城市建设50强。

城乡建设呈现新面貌。昔日城区道路狭窄不平、基础设施少而简陋、房屋矮小陈旧。1978年全盟市镇人口10.7万人,城镇化率仅为10.5%。进入“十五”时期后,鄂尔多斯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撤盟设市、打造呼包鄂城市群的重大机遇,将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统筹推进,城市功能不断增强。20067月,市委、市政府驻地搬迁至康巴什新区,构筑以东胜、康巴什、阿镇“一市三区”为中心城区的大城市发展稳步推进,是鄂尔多斯市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截止2016年,全市建成区面积达到869.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5.53万人,城镇化率提高到73.54%。“一市三区”中心城区面积163平方公里,人口近70万人,率先在公共交通、电力保障等方面实现一体化运营。2016年新建改造市政管网186.1公里、城镇道路102.9公里,新增城区绿地575万平方米。各旗府所在地和重点城镇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逐步完善,农村牧区面貌焕然一新,获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地区。经过多年的努力,鄂尔多斯市不仅城市硬件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市民整体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也得到大幅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实力显著增强。先后被评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之一,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之一;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最安全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市,全国防沙治沙先进城市,入选国家园林城市,康巴什新区成为全国首个4A级城市景区。

对外开放构建新格局。全市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极大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全市的对外贸易从50年代开始,主要是出口硫磺、皮毛等产品。到1989年全市出口额达3051万美元,1999年进出口总额突破1亿美元。2016年进出口商品总额达12.77亿美元,进出口贸易额增长80%。出口产品已由80年代的自然资源和羊绒制品发展为主,转变为以硅铁、机电产品、服装为主的6大类几十个品种,进口也由以纺织机械及零件为主转变为以锰矿砂及其精矿资源、机械设备、高新技术及产品和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成为自治区唯一的全国外贸百强城市。同时,鄂尔多斯机场升级为国际机场,国际航空口岸正式对外开放,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先行开展业务,综合保税区获批,多元化的对外贸易市场格局基本形成。招商引资快速发展。1978年,引进日本设备技术,以补偿贸易的方式兴建了当时亚洲最大的羊绒加工企业--伊克昭盟羊绒衫厂,它是全区第一个招商引资及经济技术创新项目;2004210国道包头至东胜段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总投资16亿元,是鄂尔多斯市第一个采用国外资金建设的高等级公路;2016年,全市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7家,利用外资新签项目数7个,实际利用外资19.5亿美元,总量居全区第一。

人民生活发生新变化。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由温饱到全面小康跨越。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1978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仅有279元和194元,消费结构单一,恩格尔系数较高,生活消费主要以吃穿为主。进入21世纪,全市经济步入快速发展期,城乡居民收入也大幅提高,到2016年,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221元和15480元,是1978年的144.2倍和79.8倍,年均增长14%12.2%。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由1978年的6.7平方米、8.1平方米提高到38.3平方米和46.4平方米。与此同时,居民消费领域不断拓展,文化教育等支出比重不断上升,汽车、住房、通讯、教育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家用汽车74辆,农牧民拥有家用汽车52辆;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至23.9%和22.5%。社会保障全面推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全市的社会保障事业才得到了快速发展。2016年,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35.7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52.2万人;参加生育保险24.5万人,参加工伤保险26.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20.4万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534元和414元。覆盖城乡、市级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完善,整体保障水平进入全区前列。

社会事业取得新成效。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基础薄弱,水平低下,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显著增强。科技成果日渐丰硕1947年科技事业一片空白,在1978-1986年,经鉴定验收和部分推广应用的科研成果项目142项,促进了科技事业的飞速发展。2016年末,全市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40项,全年提交专利申请1529件,其中,授权专利913件。技术合同认定登记22项,成交金额4626万元。年内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3家,自治区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4家,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自治区院士专家工作站2家。先后被国家确定为全国技术创新示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1978年,全市共有各类学校2062所,在校生23.1万人,学生群体以小学生为主,平均每个学校仅有学生112人。2007年先后创办了鄂尔多斯职业学院、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和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高等教育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巨变。目前全市通过整合教学资源逐步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教育规模、效益得以集中体现。2016年全市拥有各类学校527所,在校学生32.8人,是19781.4倍,平均每个学校学生622人,是19785.1倍。学前教育入园率提高到96%;高考普通类本科上线率达到69.4%,位居全区第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2016年末,全市拥有文化馆、群众艺术馆10个,组织文艺活动2156场次,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6个,艺术表演团体9个,组织开展演出活动1165场次,免费放电影12274场次,成功举办26项国内重要体育赛事。创作《森吉德玛》、《库布其》等300余部优秀文艺作品,其中57部获国家和自治区奖项。市博物馆、图书馆、大剧院、202个社区全民健身点免费向公众开放,已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地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功能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卫生条件十分落后。伴随着改革开放,全市卫生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6年全市地方财政用于医疗卫生支出达29亿元,拥有卫生机构1773所、卫生技术人员13308人、床位数11022张,分别是1978年的7.2倍、5.1倍和4.3倍。市—旗—乡—村四级卫生服务网络日趋完善,1100余家两定医疗机构建立医保统一结算通道,拓宽了群众就医渠道。

70年的发展历程充满艰辛,70年的发展成果令人振奋。今天的鄂尔多斯经济实力更加雄厚,基础条件更加完善,干部群众思想更加解放,干事创业劲头更加充足,为创造鄂尔多斯更加美好的明天,全力汇聚起了更加强劲的正能量。鄂尔多斯200多万各族人民有信心在新的征程中创造更大的辉煌,把鄂尔多斯建设成为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的璀璨明珠,为全区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单位:鄂尔多斯市统计局